有些电影很旧了,它黑白的画面缺少视觉的冲击力,日常场景略显乏味,平庸的剪辑甚至会让人昏昏欲睡,但是好电影不会随年月失色,它只会慢慢沉淀,渐成一种现实沉重的感觉。我讲的这部电影,是1948年的《偷自行车的人》。
尽管已经是七十岁高龄的老电影了,但是它在电影史上可谓赫赫有名,实在不能说埋没,据我一位学编导的同学说,这是学编导之人必看的电影。可是我仍然觉得在今天,这部电影,因为其主题的永恒,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电影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衰落,无数人面临失业困境,里奇·安东尼奥千辛万苦找到一份张贴广告海报的工作,但这份工作要求必须有一辆自行车,于是他和妻子玛丽把家里仅有的值钱东西——六床床单(玛丽的嫁妆)当掉之后,在当铺里换来了之前当进去的自行车。
一家人将这辆旧自行车视若珍宝,尤其是儿子布鲁诺,天还没亮就把自行车擦得干干净净,抱怨当铺没有照顾好自行车,让车上多了一个凹槽。
里奇得到了工作,一家人喜出外望。里奇托着玛丽看自己工作的地方,他们的神情仿佛望向终于透露出光芒的未来。
然而好景不长,第一天工作,里奇的自行车就被偷了。在警察局里,警察告诉他,我们不负责给你找到自行车,你必须自己去找。
里奇只好找到自己的朋友,和儿子一起在罗马多个自行车市穿梭来去,可是罗马太大了,有太多相似的自行车,他们的努力好像毫无意义。
如此种种,即便找到了偷车人,也因为证据不足无法可施,里奇的自行车好像一滴水一样蒸发不见了。
生活给穷苦人的打击接二连三且招招致命,在最焦虑的时候,里奇打了布鲁诺一巴掌,小孩子一下子就泪眼汪汪的。仿佛是放宽了心,仿佛是为了安抚儿子他说:“我为什么要把自己弄得那么着急呢?想吃披萨吗?我们去吃一顿饭。”
在餐厅里,最分明的贫富差距在餐桌上赤裸裸地呈现对比:富人的饭桌上琳琅满目,女人们穿金戴银,皆是奢侈华美;里奇和布鲁诺的餐桌上只有简单的拉丝面包和一瓶酒。里奇说:“你不懂,一辆自行车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可以有一份工作,一个月六千里拉的薪水加上八百的补助金,我们就可以好好生活了。”
走投无路之际,里奇骑上别人的自行车,妄想也偷一辆,但很快就被抓住了。在罗马的宽阔的大街上,里奇握着布鲁诺的手向前走,他不住地低下头,高大的父亲形象不再,他泪水涟涟,只是一个在苦难面前走投无路的普通人。
未来会怎么样?还是一样的贫穷困苦。在我们的世界里,苦难是永恒的主题。穷人的天空,哪怕是在罗马的艳阳天下,也灰灰地罩着一层霾。我们如果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困境,又怎么会理解他的苦涩和无奈。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我们是否承认,在某一种情况下,对社会普遍承认的正义和秩序的反叛是可以被认同的。对和错的界线是不是不变的,为了维护真正的公众秩序和安全,我们要做的是什么?世界有千万个另一面,法律和道德都经常受到挑战,我只希望,在一个穷苦的人不顾一切去偷一辆自行车的时候,我看到的时候,做到的不仅仅是谴责。
影片中的布鲁诺给了我们一点灰色生活中的希望。他早早起床擦自行车,为防止妹妹着凉细心地把窗户关起来,他这么小小一个人,跟着父亲东南西北到处跑去抓贼,也在父亲身陷重围时叫来警察。在餐厅里,他看见跟自己一般大的孩子,穿得光鲜亮丽,吃着美味珍馐,却没有强要攀比,而是安慰父亲:“我们一定会找到的。”
然而对小布鲁诺来说,生活可能也还是苦涩的,我们还能做什么呢?在真正的苦难和绝望面前,话语太过苍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