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2年,也就是公元848年,农历的七八月间,晚唐著名的诗人李商隐,这时正在三峡一带游历。当然他这次的旅程并不是非常悠闲的休假、观光旅游,而是又一次被迫奔波辗转。
本来这一次的旅程,应该是李商隐一生当中经历的无数奔波辗转当中的又一次普通的旅程。但恰恰是本来很普通的旅程,催生了诗歌史上极为有名极为奇特的诗歌,而赋予了这次普通旅程以极不普通的意义。这首诗后来还引发了诗歌批评史上众多的争议。这就是著名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不仅脍炙人口,而且还为文学史贡献了两个常用的意象和典故;一个是“巴山夜雨”,一个是“剪烛西窗”,又称为“西窗剪烛”。
说这首诗被称为奇诗,主要基于两个原因。是当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中的“君”到底是指谁呢?也就是夜雨寄北当中的“寄北”,北方的人到底是谁呢?有人说“北”,可能是北方的一位友人。
诗人因为在巴山这个地方遭遇了连绵不断的秋雨,旅途受阻而要想北方的友人倾吐他的思念。
但另外一种说法,可能认同度更高,认为这里的“北”,可能是当时在北方长安居住的李商隐的妻子王氏,也就是说,这首诗应该是一首“寄内诗”。如果这样理解,诗中的“君”当然就是诗人的妻子王氏了。
这首诗第二个奇特的原因是,既然他是李商隐在旅途当中思念远方的亲人而写下的诗篇,那应该是他一个人的孤独旅程,而且是他单方面的一种相思。可是,李商隐高明就高明在他一开篇就不是写他自己在如何思念妻子,而是从对方着笔来写:“君问归期未有期”,这就好像本来是他一个人的孤独旅程,可是他突然营造了一种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两个完全不同空间的人,通过巧妙地剪辑手段,让他们同框了。就好像我们在看一个电影场景,远方的那个人再拿着电话问旅途当中的诗人:你什么时候可以到家啊?而在这个画框的另一端,是诗人,他也握着电话筒在久久的沉默。而这个时候的背景声音,应该是巴山淅淅沥沥的夜雨。所以本来是一个人孤独的画面,瞬间成了两个人对话的温馨画面。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一个何等动人的场景。
那要了解这首奇诗何以描绘出这么动人、这么凄美的画面,我们当然有必要了解一下这首诗创作的具体背景,以及李商隐和他妻子之间有着怎样的爱情经历和爱情体验。
就在写下这首诗的前一年,也就是大中元年的时候,李商隐被聘为桂管观察使郑亚的观察支使兼掌书记,这个职务就相当于是郑亚的高级秘书和助理,主要工作是撰写各类文书,也包括郑亚的私人书信,也往往由李商隐来执笔。而在李商隐离开长安远赴桂林的时候,他的儿子衮师前一年才刚刚出生。那可想而知,李商隐要抛开刚刚生产不就得妻子,还牙牙学语的儿子,奔赴那么远的地方,其实内心是何等的缠绵和依依不舍。可是因为家道艰难,养家糊口的需要,迫于生计,李商隐不得不告别娇妻幼子,奔赴桂林。可是在幕府当中的工作才不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在第二年,即大中2年,因为朝廷党争的关系,郑亚又被贬为循州刺史。循州就是今天广东的惠州,他的幕僚也随之被遣散,这其中当然就包括了李商隐。
所有刚刚在桂林的工作安顿下来不过1年的时间,李商隐不得不再一次告别他的工作岗位回到长安的家。尽管仕途的坎坷与打击让李商隐颇有一些心力交瘁的感觉,但他一想到1年前离开长安的时候,病弱的妻子那种忧郁不舍的眼神;可能才刚刚会呀呀发声的儿子的那种娇憨的模样,李商隐还是忍不住归心似箭。而且在他来到桂林之后,也已经早已开启了他和妻子王氏之间绵绵不绝的频繁的家书的往来。
当然,我们可以揣测一下这些家书的主要内容,无外乎就是王氏向他汇报儿子成长的点点滴滴,还有倾诉妻子对于丈夫的思念,当然最重要也最常见的内容,一定是妻子不断的询问丈夫的归期,:你什么时候才能从遥远的桂林回到长安的家中呢?
其实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君问归期的“问”字表面上的意思只是询问归期,其实潜台词不时询问,而是催促:你快点回来吧。所以“君问归期未有期”的“问”,绝对不仅仅是妻子的询问,而饱含了妻子迫切的期待和含蓄的催促。所以李商隐的这首诗一开篇的“君问归期未有期”九位我们营造了一个迫切期待丈夫归家的妻子形象。那可想而知,收到妻子这样一些嘘寒问暖的情意绵绵的饱含殷切的期盼和催促的书信,那诗人是何等的归心似箭。
可是唐代的交通毕竟不像我们现在这么发达。现在从桂林坐飞机到长安的话,可能不到2个小时;即便坐快车,也可能是一天左右。可是李商隐在大中2年的春天离开桂林幕府,日夜兼程赶赴长安的家。可是当他赶到长安家中的时候,已经是当年的9月份,旅途之漫长和艰辛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他的回信当中非常无奈地说“未有期”。“爱人啊爱人,我当然想赶紧飞到你的身边。但是,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到家啊。”“君问归期未有期啊”!
这年七八月间,李商隐才走到四川的夔州一带。夔州今天是属于今天重庆奉节一个区域。这一年天冷的特别早,还不过是仲秋的时节,但是已经是秋雨连绵,秋风萧瑟。而李商隐被连绵不断的秋雨就阻挡在了夔州这个地方,他独自一人在驿馆聆听着淅淅沥沥的巴山夜雨,听着秋风秋雨敲打着窗户的声音,越发思念起在长安家中等他归去的妻子。
“巴山夜雨涨秋池”,他好像能看到巴山夜雨涨满了秋池,就像他旅途的孤单的感觉和对妻子的思念一样,弥漫于天地之间。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剪烛”是这首诗中最温暖也最美好的一个场景。那此刻,一个人在聆听着萧瑟的秋风、秋雨的诗人李商隐却已经在迫切的想象着当他回到家里之后,又可以像往常一样和妻子相依相伴,依偎在西窗之下,促膝谈心。那个时候他们交流的话题会是什么呢?诗人在想象,我一定会迫不及待地把我在旅途当中的所有的经历、所有的坎坷、所有的辛酸,包括巴山夜雨孤独和所蕴含的一种风景的美丽,都要像竹筒倒豆子一样倒给我的妻子听。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短短的四句诗,这28个字,既包含诗人对于人生坎坷经历的一种沉痛,对于漫长旅途艰辛的一种感慨,对于“西窗剪烛”的殷切期盼,和对将来“剪烛西窗”这样的温暖时刻到来之后他们一起共话“巴山夜雨”的这样一种美丽的场景的想象。其中既有写实,“巴山夜雨”是写实,也有对未来的想象,“西窗剪烛”是想象,而当’“西窗剪烛”想象即将成为现实之后呢,现在的“巴山夜雨”又成了珍贵而美好的回忆。
所以,现实和想象,虚实不断地在这28个字当中交错、交融,共同营造出一幅既凄美又萧瑟,但同时也不乏温暖和美好期待的诗篇意境。
岁月是首诗,提笔落墨间。分割两地的灵魂,在浅淡的流年里,遥遥守望,依依相伴。
李商隐与妻子王氏一路历经坎坷,分离是为了生计,内心却期待相守。为了缓解相思之苦,他们只能把相思之苦写在最美的诗中。那么除了《夜雨寄北》之外,李商隐还为妻子写下哪些诗篇?
在遇到妻子之前,李商隐又有着怎样的情感经历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