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8月中旬前完成一次旅行,去山西或者河北。工作间隙与一位蔚县本地的朋友聊天,请她推荐一些好玩的地方。
她非常认真的推荐了一些地点和当地美食,并热情的邀请我去她家里住宿和吃饭。跟她聊天,有种好笑但又好哭的感觉。好笑在于她的表达方式,她像一株耐旱的荆条花,在苦涩的生活里寻找乐趣。想哭在于,在与她的沟通中,我感受到了热烈又直白的关心。
我们聊了很多,好像要把这一年发生的事情都讲个遍。我的心平静了一点点。我好像再次拥有了一个出口,短暂地。
往上翻了一下我与她的聊天记录,上一次聊天是去年的8月份,距今快一年了。平时她总是活跃在朋友圈里,健身、美食、旅行,每周忙忙碌碌的,忙着享受生活。她是朋友圈中为数不多的展现自己生活的人,与其他人的“广告”形成鲜明对比。别人挣扎在生活里,她热烈又向上。
说起来,我们认识已有6年的时间。我们之间的感情好像一直浅浅的,6年时间,线下一起吃过2顿饭,一起去过2次花市。但我们之间的缘分好像又深深的,从未彻底淡出彼此的生活。我常常评论她的朋友圈,毫无负担的,我知道她一定会回应我。
而那些曾经产生过深厚情谊和联结的人,会因为一些小事产生深深的怨恨,然后远去不再回来。
也许想要占有,就是失去的开始?
《悉达多》中,在迦摩罗死去后,悉达多承担起照顾儿子的任务。他渴望身体力行地保护儿子,希望将智慧和生活方式传授给他,让儿子不受轮回之苦。但儿子傲慢又叛逆,总是轻视他、蔑视他。悉达多在这种“占有欲”中备受痛苦。
后来儿子离去,悉达多一度试图追寻儿子,但船夫劝他像河水一样“放手”。最终,悉达多接受儿子必须走自己的路,就像他曾经所做的那样。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真正拥有什么,也没有能力决定和改变什么。一切都只是淡淡的,但也许淡淡的,才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