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辈子喜欢看人。人在意人,对人最有感情。我认为这是基于存在。什么是基于存在?你不喜欢人,你就否决了自己,因为你自己是人,你否决了自己,你就有自我毁灭的倾向。这里面有一个存在价值认同的问题。另外,注意我说的是人最喜欢看人,但不是说人只喜欢看人。人在看其它人,其它事物的过程中有一个存在对照。这是人的存在意识。

我也看过许多人。人在感知其它人的过程中有很多复杂的情感。现代人啊,每个人都可以说是“阅人无数”,人和人一面之缘擦肩而过简直就是生活常态。自从社会经济,社会意识形态都得到解放开始,人类的活动时空空前扩大。广度往往大大削弱了深度,所以对单一时空单一人物的凝聚情感,要远远小于过去。可是人所接触到的世界信息也空前增大,好比方说很多人没去过美国,可是大家都知道美国,这在现代很普遍,可在古代是天方夜谭。空前增大的后果有两种,善于选择的人能一直挑选自己最想要的信息,不太懂挑选的人呢,就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

“阅人无数”假如不计算质量的话,现代没有哪个人不是这样。可是要计算质量的话,那概念结果就完全不同了。什么样的生命很有质量?这其实是个很主观的问题。客观宇宙没有这样的问题,它是由人自己设立,自己去寻找答案的问题。

人类有许多这样类似的问题,自己问自己,自己回答自己。

说起生命的质量,我还是回到题目想说的话上。谈一谈自己所知所见的印象深刻的人。

我想啊,第一个自然是鲁迅。当年看到鲁迅文章的时候,他那种对自我,对人类深层次的拷问一直让我印象深刻。我没有见过他本人的面貌,但我想我其实已经见得差不多了。我的这位启蒙者无所不闻,无所不言。正如陈丹青所言,鲁迅的直觉是惊人的。所以他惊人的感知支撑着惊人的思辨力。他的文字呢,刚从古代的晦涩中脱离出来,语法未建立完全,也有一种独特的味道是现代人书写文字所没有的。鲁迅在写作上是全才,散文,小说,诗歌,杂文,都有创作过。据我的了解他还懂医学,美术之类的。历史上很多大师,其实都同时兼通很多东西。达芬奇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他在工程学,绘画等等领域都有所建树。这点在现代反而少些了,为什么呢?那你得问问现代人是如何用文字符号把一门学科弄得繁杂艰深的,你也得问问每门学科古代的深刻和现代的深刻到底差了多少。不过其实人无论学什么,无论研究什么,总有一些本质的特性是他能贯穿各个领域的珍宝。当然这里面也有梵高和米勒区别的奥秘。鲁迅在我的脑袋里,我所假想的最清晰的视觉形象,就是他凌晨半夜坐在案桌上,拿着一支笔出神细思,烟头放在一旁,青烟缓缓飘动着。他既不高高在上,也不自甘堕落。他就在人间,以平常人的姿态去思考和审视平常人。

然后呢,我想大概是我的初中老师周拥平吧。她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我在人生际遇当中遇到的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我所肯定的“老师职业”的人。我一直觉得,师分两种,一种是引导和启迪你灵魂的人,另一种是职业教授知识点的老师。前者教与育为一体,后者教而不育。现代的所谓老师,一直是令我头疼的一个点,做老师的啊,既不需要很好的道德品质,也不需要很好的思维和学识。“劣师丛生”简直是中国的普遍现象。可是也可以理解,毕竟学生那么多,找不到那么多人来教。所以中国唯一的出路其实就是,建立很好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建立不起来,仅仅靠“良师”的单面需求来完高度文明建设的育人标准,总是不太实际,也不符合当前国情的。教育,育人为要,教则次之。美育其实是第一重要的,人能超出感官兴奋之外的唯一的核心就是审美。你要是问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拍他的《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或者你问塔可夫斯基拍他的《牺牲》时,他快不快乐,我想他一定会给你否定的回答。对于他们来说,人生早就有比自己的快乐更重要的事情了。周拥平这位老师,我对她有几件印象深刻的事。第一件呢,就是有一次我和我的同学违反了纪律,被她叫到办公室里谈话。当时我对于她处理事情的方式不满意,就指责了她。在中国,指责班主任是一件有点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班主任掌握了学生学业的生杀大权,掌握了所谓的虚无缥缈的“前途”概念。老师和学生那根本不是学习关系,那是上下级的关系。在中国到处都是上下级关系。我当年年轻气盛,无所畏惧,由着一股子青春的冲动放开去。所以当时还真的就怒责于她。可是她只是后来反问了我两句。也并没有太多计较。并且一如平常,毫无怒火挟私之态。还有一件小事我印象很深刻,有一次我前一天晚上有些失眠,所以第二天上课有些困意,也就把手肘立在桌子上,手背撑着脸颊坐着合眼。她看见了,却并未明指,只说出一句“我们的大哲学家又在思考了”。一语道出,我哑口无言,神起听课。这真是一种反应能力,也真是一种智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她对待中国所谓“差生”的态度,没有丝毫歧视,反而经常鼓励和引导他们学习。这在中国真是少见。另外还有她对我文学创作的鼓励,也让我印象深刻。此后每每看见良师二字,我总能想起这位老师。我这位老师,她既是前一种老师,也是后一种老师。可是很可惜,我在中国上了这么多年课,这样的老师,我就只遇到这么一位。说到老师,我不得不提醒一句。其实所谓人师,皆只是某一种存在。假如你想超越,你就必须回到存在的本身——客观宇宙以及自我感知经历上去寻找,那才是真正的,所有古往今来大师之师。

尊重老师和盲从老师不是一个概念。在思考创造的道路上,不需要一个标准牢笼来捆着自己前行。既不要主观放大一个人,也不要主观忽略他。他就在那里,活在他的时空里,以他自己的方式。你也是这样。只是时空不同,方式也不相同。

此后所见的人就多了。要挑选出来还真是头疼。数量之多,我无法在这么短小的文章篇幅里多讲。就只浅谈吧。旅美派的纪伯伦印象深刻,还有一位印度的泰戈尔。我那时候看他们的诗和散文,就这么静静地看,美感就从他们的文字当中散逸出来。后来对我的写作有没有影响呢。这我就说不清楚了。也许有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的文字里有另外一个世界,有着人的另外一种状态。他们让我感知到了这个世界,这种状态。这种世界,这种状态,要在世界及其迅速的运转动态中找到,很不容易。除非你早就具有了这样的灵魂。泰戈尔的文字里,有一种宁静感。这种宁静感是一种状态,它隐藏在不宁静的事物中。在泰戈尔的文字中,你感觉世界宁静恒远,亘古如斯。纪伯伦的文字世界呢,你能察觉到一种生命感,一种有关于人的恒久追寻又恒久保持的状态。

要说起来所见到的人,曹雪芹还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他被推崇到了中国古典小说最高创作者的地位。只有一部《红楼梦》放在人类精神神坛上,可是已经空前绝后。他所架构封建大家族的生活状态,数百位人物的行为性格,都影射到人历史千年的存在命题上。作者本身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存在。他悲悯所有存在的人,看见他们的存在,理解他们的存在。无论是哪一种人,他都有一种悲悯的态度,也有一种哲学的态度去看待他。他看见了人的存在本质,他悲悯于人的存在,人被束缚在世界法则之中,甚至人被束缚在人群之中。由于他这一认识,所以整部红楼梦成了一部大悲剧,‘好一片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除却他悲天悯人的状态,以及对世界和人认识的哲学高度,他的文字功底也非同一般。无论是取名,还是写诗,都是横绝千古,皆尽其妙,仿佛手到捻来,随手洒去,花月万里长。可是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曹雪芹他如何看待他自己的存在呢,当真是“甄”“贾”宝玉吗?

在我所见到的人里,有一位的存在十分独特。马克思。当前的政治意识形态基本上是被他主导的。可是,抛开这些政治意识形态,还原到他本人去审视,他本人确实是一个接近于完美的存在。他的爱情,友情,事业,全部丰收。他本人被称为千年第一思想家。他的论文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也相当深。暂且不去探讨他对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就看看生活中的他,你会感觉他真是无比成熟又无比纯真。能把纯真和成熟放到一起的人很少,他是其中一个。所以他本人的存在状态对人类来讲就是不可多得的瑰宝。他使你明白,一个人其实既可以像孩子,也可以像大人。两者本质上并不矛盾。纯真不同于幼稚,成熟不同于冷漠。

此外当然还有老子的辩证思考,庄子的自我想象解放,这都是人的状态。不过那是老生常谈,便不再多说了。中国春秋战国阶段和后来的清朝灭亡后的阶段,是两个思想大毁灭大创造的时期。其中对中国思想的奠基作用不言而喻。可是有一个问题,这种奠基和思想桎梏之间有没有联系?怎么把握好这个问题?什么是继承精用,什么又是旧思想的牢笼?一谈到标准问题,总是要撞到文明根本的大厦上。是与否之间的徘徊,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上是长久的总体姿态。要真正得到这一方面的解放,还得从人的存在与发展方面出发。可是人类总体的反应,常常很迟钝。等到阶段性的标准要发生它的更替的时候,人类总是不能立马从旧窠里跳出来,以至于导致了种种革命战争。结果虽然还是更新了,可是方式上,却死去了很多人。历史的潮流不可变更,死亡人数能不能变更呢?

王希孟十八岁完成了《千里江山图》。莫扎特9岁开始作曲。米开朗琪罗23岁就完成了雕塑《日》与《夜》。这些当然都是少年英才。可是你一转头,看见27岁才刚开始学绘画的梵高,当你看见他的《向日葵》《罗纳河畔的星夜》《麦田上的乌鸦》,你一定会感慨:人的年龄其实不重要。少年英才和大器晚成其实都好,不必比一个高低。

梵高的存在也是十分独特。据说他一生穷困,饱受折磨。可是当我看到他送给他刚出生的侄女的那幅画《开花的杏树》时,我想一个受了这么多人际关系折磨的人,他仍然能保持那种纯真,那种对美好的向往,难怪他会是后来人们眼睛里的梵高。

然后我想来谈谈塔可夫斯基了。塔可夫斯基是怎样的存在呢?这很难说清楚。用文字去探讨一个电影人,始终是片面的。那就用片面的文字来浅谈一下好了。我已经不太记得我第一次看见他的作品是哪一部,因为他每一部作品都让人印象深刻。你要是随便挑他一部电影作品来看,无论是《镜子》《牺牲》还是《乡愁》《潜行者》,你一定会说:这样的电影我从没有看过。他的电影保持的是一种时间的真实,他也还原了电影语言的宇宙本质。尽管他那时候电影手法还处于探索阶段导致他的语言形式体系还略有瑕疵,可是艺术风格独成一派。以至于电影艺术人常感叹塔可夫斯基没有继承人,可是我想,需要有继承人吗?塔可夫斯基在那里就够了。

我想提到杨德昌。可是我不想评价杨德昌的作品,静静地看就好了。我就放他三部作品的名字在这里吧。《一一》《海滩上的一天》《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除却这些名人大师之外,生活里有很多人的状态也是味道复杂,难以言说。我们寝室楼下有一条大街,街边有一位奶茶店的服务员,她每看到一些人进来都一定会问好,可是一天走进来的人那么多,你很难想象她一天要问好多少次。她累不累?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她一直这么做。有一次一个三四岁的男孩子和一个约莫大他一岁的女孩子一起在街上玩,忽然不知道什么原因男孩子把女孩子惹哭了,女孩子哭得慌忙乱走,周围四处响起笑声。我想,他们笑,是因为他们知道这只是个孩子,可是他们也忘记了,这是一个孩子。我看到环卫工人的时候,总是在想,是什么安排了他们在那扫地,而我在这里散步,没有他们在那儿扫地,我又还会不会在这里散步呢?有一回我看到一群年轻的小伙子在原地砌砖,我忽然就想起来小时候所看到的那些苍老黝黑的脸庞,我对这些年轻人就徒生一种亲切感。我忽然想到,是谁说大学生不能砌砖扫地种田的?是谁在看不起这些扫地砌砖种田的人?你可以选择一种生活,又何必一定要看不起另一种生活。

这篇文章真是走马观花。可是我只是要带你走进这座与人的精神有关的花园里看过去,具体要在哪朵花面前停留下来欣赏,那是你自己的事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曾沉迷多少过去 便失去多少未来 不是懵懂又朦胧就代表希望 不是一个人就能将故事写就 想要的回头 是尘封静止 那却不...
    苦哈哈xi阅读 252评论 2 1
  • 灼灼似流火,夜月披彩衣。 水光莫徘徊,孤花乡晚籁。 惬意灯火处,纷纷入迷离。 花火何处寻? 寄凭寸星迹。
    君拂华叶阅读 303评论 2 11
  • 这个女子生的端庄美丽,身材匀称结实,像秋日里成熟的苹果,娇脆饱满。她定然看不上坐在对面有些害羞青涩,并不善言辞...
    晨间小麦阅读 195评论 0 2
  • 人不是天生就懂得安静的,一切都是有因果关系,可能是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所导致,又有可能是经历了一些事情,就完全改变了...
    说话之道阅读 2,124评论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