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欺少年穷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万莫欺少年穷。败了也要逞英雄,不怕世人笑我疯……”


夏夜喧闹,人头攒动,楼下散步的群众三五成群,跳舞的阿姨东西成堆,地底翻涌向上的热气加速了我奔跑的步伐。网易云“心动模式”突然传来一阵绵密雄壮的鼓声,伴随着成百上千威武汉子整齐划一的呐喊,歌手张杰以他素来清透脆净的嗓音唱出了文章开头的四句歌词,突然内心为之一振,阵阵心酸、感慨、嗔恨、欢喜……到最后均化作一身的肝胆之气,直冲斗府去了。


“少年穷”,是啊,谁人年少不贫穷?古往今来,翻看斑斑血泪历史,又有能做到“不欺”少年穷呢?!


顽童少年无知无畏,跟着教材解读《儒林外史》,嘲笑“范进中举”,虽然大多数孩子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取笑范进,更对批判范进的中心主旨不知所谓,但就是潜意识里接受了这样“不知天高地厚”的思想,很多事情就会变成莫名其妙的理所当然。


在封建科举制度的背景下,能够中举确实是一件足以改换门庭,光耀门楣的人生幸事,范进那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发奋,始终如一的坚持,对梦想的执着坚守,难道不是一种可歌可泣的绝佳品质吗?


《儒林外史》的作者,自己屡试不第便杜撰小说抨击科举,即便如此,他写像范进这样的穷苦人,为官一任后亦并没有危害一方,鱼肉百姓,这也许是作者仅剩的客观性。就好像“祁同伟”那样的草根儿逆袭,高育良批评他“恨不得警犬都从你村里调来”,试问祁同伟于乡里算不算得一个知恩图报,思得来路的厚道人呢?


既然没有大奸大恶,为非作歹。作者便开始寻找道德层面的瑕疵,这样的瑕疵又是极其细微的。例如范母因为范进中举,渐渐发迹起来,却因高兴过度去世。为母守孝期间,范进听从张乡绅的建议前往汤知县处打秋风,席间范进用餐时虽以“遵制”为由不使用银筷或象牙筷,实际上却偷偷从燕窝碗中挑出一只大虾元子吃……


吴敬梓把作为失败者的人性缺失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我三十岁宴席那天,老曾阿伟合理安排了一场热闹非凡的“蛋糕祝寿”活动,唱也唱了,跳也跳了,也才过去十来分钟,七八百块花出去总要热闹半个小时以上。所以按照流程的套路,主持人便邀请列席每一位成员为我说上几句。


我凝神细听——诸友齐赞,师长垂询。到了我表哥处,他低头沉吟半晌最终说了一句:“你记住,人都是不完美的……”


稍微内心敏锐者都能觉察到此言一出的气氛骤冷,好在下一位发言者老谭素来机灵温柔,侃侃而谈的祝福把一众人等拉回了热烈的氛围中。


“章哥今天怎么来这么一句没有水平的话!”


宴席散去,我与友人踱步而回,友人突发感慨说道。这句话的确不是我说的,是我友人说的,但平心而论这是友人替我说的,他与我兄长素无恩怨,言语之间颇为我打抱不平。


“人都不是完美的”,有多少人利用语言的无懈可击,企图在他人并不知道前因后果的经历上混淆视听。语言的笼统性能够给很多人以无限遐想,尤其是好事者有心人,无论如何在那样的场合说那样一句模棱两可、不置可否,甚至带有训诫意味的语言,你我虽为兄、弟,亦不过平辈论交,于我寿辰之际出此言语,我至今认为那句话确实“没有水平”。


那句话让我觉得和在别人寿辰上说“人都是要死的”有什么区别呢?!


这让我想起又一桩往事,转瞬已过十一年——彭泓仁二十岁生辰,在昌州上座酒楼大宴宾客。有幸受邀,与泓仁的诸位不同时期的同窗好友推杯换盏、把酒言欢。


我的记忆力惊人,回忆起那一晚恍如昨日,历历在目。那是一间大包房,乳白色的大圆桌标准坐二十人,且只有我们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泓仁的舅舅突然进来,与我们一众晚辈饮酒,然后泓仁的舅舅提议:“今天是我侄儿二十岁生日,你们都是给予了他学习、生活许多帮助的好同学、好朋友,我提议大家每一个人来评价一下彭泓仁……”


话音未落,泓仁已然眉头微蹙,二十来个年轻人不置可否,泓仁舅舅丝毫没有察觉到我亲家已然变化的微表情,还忙不迭在末尾补充了一句:“多说彭泓仁的缺点……(帮助他改进)”


后面那句话“帮助他改进”还没有利索的说完,我生平第一次见泓仁尚未醉酒,极为清醒状态下当着那么多人面大发雷霆,怒目圆睁,神情刚猛,大声呵斥并否定了这一提议。泓仁的舅舅尴尬极了,我率先开口打个圆场,随即在场所有兄弟无不端起酒杯以“大团圆”式饮酒化解彼此窘境。


泓仁舅舅悻悻地离开了!


没过多久,我便要起身离席,因为那天晚上恰好我约了谭峰、李森林上南山野炊,当时老谭在家里煨好了莲藕花生排骨汤,已经再三催促我上山。我端起一杯水酒,与诸位告辞,我清楚地还记得我离席前有一个朋友问我酒酣过半为什么就要走?我笑着答了一句:“闹市中的友人已然幸会,山中的友人已经沽酒待我多时了,我怎能不暂撇红尘一会山野妙趣哉?!”说罢拍了拍泓仁的肩膀离去了。


我们发自内心去评论这件事,呼吁大家不要站在任何尊老爱幼的道德层面去禁锢一个人的思想,彭泓仁做得哪点不对?单论这件事可以说是令人痛快!这个世界之所以进步,是因为一个长了脑子的人就应该自动生成自我保护机制,尤其是要去甄别善意、恶意,要去思考合时宜还是不合时宜。一个热血青年,二十岁生日,一位舅舅要求所有人来“批评”主人公“谋求进步”,这不是“做作”里掺杂了一点“虚伪”是什么?


这是全世界所有成年人都会特定的某时某刻自然生成的成分相同比例类似的“虚伪”,好比肾上激素一般,某种场合不受控制的一定要在众人面前尤其是晚辈面前“一展雄风”。


与会者谁不是意气相投的朋友?气度雍容的的人让你来做,我们来说人家的不是?还有一点我不得不深刻且犀利的指出,这个世界只有自己的爸妈有资格对旁人说:“请你指出我孩子的缺点,帮助他改正进步”,其余任何人,包括舅舅、伯父,甚至更老一辈的任何长者都可以确切地说不够资格,只要说这句话必然不自量力,未免托大!


怎么?!在某个圈层混迹惯了的大人,总喜欢在任何场合不合时宜的展现自己气度,我建议下次这样的人在自己过生日或者其他什么特殊场合,给每人一个话筒让人畅所欲言他的缺漏之处,这样才是真真正正的“雍容大度”嘛!


我和彭泓仁在性格上有相似之处,而且我们俩的性格很容易被人贴上标签,觉得我们刚强成性。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又觉得恰好相反。


因为“有的人”和“有的人”是不一样的,我和彭泓仁只是一个“你怎么待我,我就怎么待你”“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爽利性格。


彭泓仁自始至终从来没有不尊敬过他舅舅,我更没有因为一句话一件事不尊重自己的哥哥,但前提是我们只是先做了敬重自己事情——敬人先敬己。仅此而已!


我儿子特别喜欢他的老师,尤其是每周四的大融合课,他尤其喜欢听老师讲诉英雄的历史故事。接他放学的路上,他总是会问我很多问题或复述老师所说的故事,其中说得最多的便是“朱元璋幼时杀牛分食伙伴”的故事。


听儿子讲得兴致勃勃,虽然不忍打破他的美好幻想,但我仍然“残酷”地为他揭露我认为的事实——这个故事一定是杜撰的。


儿子一脸茫然地问:“为什么呢?!”


“这个故事我都不需要翻正史书查证。单凭逻辑去推论,幼年时爸爸的老家逢年杀猪,猪比牛小多了,要杀猪尚且需要五六个壮年男子拖拽按压,屠夫杀猪无数,身携利器,尚不能每一次一刀毙命,精准无误。挣扎的过程牲畜更是奋力挣扎,有时候还会挣脱束缚。你觉得幼年的朱元璋与些许孩童能够顺利扑杀一头耕牛吗?简直天方夜谭,这显然是后人为凸显朱元璋少有大志,与众不同的领袖气质编造的故事。但很多领袖其实一开始并没有很远大的理想抱负,至少饭都吃不饱的朱元璋放牛时期一定没有什么多么宏大的抱负……不要把任何伟人超脱‘人‘的范畴去想,时势造英雄而已!”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诗歌独霸盛唐,近乎一家独大,尤被北海太守李邕轻蔑,拒之门外。无数后人吟咏这首《上李邕》的诗句愤愤不平,但事实在那个年代李白纵有才名亦不过是商人之子,“士农工商”,寒微下士,再加之狂放不羁的性格,不甚清楚的政治立场,“倒插门”的婚姻状况,李白是超一流的诗人,但李白从来都算不得一流的人品。


认清现实始终比浑浑噩噩而不自知的人生更松弛。


少年要想“不穷”,就要“知困”;要想“莫欺”便要“自尊”。


这是我三十一岁时的一点心得,与诸君共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