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中国哲学简史》第二十四和二十五章。进入北宋到公元11世纪下半叶,更新的儒家分成两个不同的学派,分别以周敦颐的两个学生程颢和程颐两兄弟为创始人,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学派”。这两个学派争论的主要问题乃是哲学的根本问题:自然中的规律,是否是人头脑中的臆造,或宇宙的心的创作?
程氏兄弟是河南人,程颢,号明道;弟弟程颐,号伊川。他们的父亲和周敦颐是朋友,和张载是表兄弟,因此,程氏兄弟在年轻是曾受到周敦颐的教诲,后来又常和张载进行学术探讨,他们和邵雍住的也不远,可以经常相聚。
程颢十分称许张载的《西铭》,因为它揭示的“万物一体”也是程颢的哲学中心。他认为,人达到视自己与万物一体正是“仁”的主要特性。做人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懂得万物一体的道理,然后,牢记这一点,真诚用心去做。若日积月累这样下功夫,就会真正感觉到自己和万物融为一体。下功夫,但又不是矫揉造作,也就是“心勿忘,无助长。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亡之道。”在程颢看来,万物之间有一种形而上的联系,孟子所谓的“恻忍之心”等就是这种内在联系的表现。人们的“不忍之心”常常被私欲遮蔽,丢掉了原有的万物一体的意识,当人意识到这一点,并且真诚去做,就将逐渐恢复与万物一体的意识。这就是程颢的哲学主张,后来的陆象山和王守仁又把这思想更细致地予以发挥。
朱熹在中国学术史上,被称为朱子。程颐开创的理学至朱熹而完成。他所创立的程朱理学哲学体系,直到19世纪末依然是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新儒家认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是儒家最重要的经书,被称为“四书”,朱熹作《四书集注》,直至临去世前还在修改,被认为是他最重要著作。自元朝起,朱熹所作的《四书集注》一直是科举的官方参考书目。
人和万物一样,是在具体世界中的一个具体事物,因此,人性就是人类得以生成之理居于个别人之中。朱熹赞同程颐所说的“性即是理”,这里的“理”不是宇宙之“理”,理的普遍形式,而是个体所禀受的“理”。一个人必须禀气而后生,人类之理是共同的,但人各不同,是因为所禀受的气不同。这也是朱熹关于恶的来源的学说。
朱熹是一位精思、明辨、博学、多产的哲学家。在朱熹的理论体系中,人性和人心是两回事。他说:“灵处只是心,不是性。性只是理。”心和性的区别在于,心是具体的,性是抽象的。心可以活动,思想、感觉,性却不能有这些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