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工大

老照片已遍寻无着,只有这里还有些记忆

在我的记忆中,关于工大食堂的一切都是黄色的,是的,很黄,秋天和粮食的颜色和饭庄的格调很搭。一灶和三灶都是黄色的墙壁、我们则拿着黄色的三件套饭缸子、饭缸里炸得酥软的馒头片焦黄焦黄滴着黄色豆油、面值最大的一元钱饭票,更是一条人见人爱的“小黄鱼”。与现在友来餐厅的五颜六色的逼格相比,那单调的黄色更让我心安、让我怀念。

1995年的秋天,一灶打饭的小师傅们好像也是新手,虽然经过专业的训练显得那么从容不迫,但是那个胖乎乎的小伙儿天真无邪的笑容和那个青春迫人的姑娘清澈美丽的面容出卖了他们。我很喜欢这两个小师傅,我猜他们是年龄大不了我们几岁,本身就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况且那个憨厚的男孩子打饭时总爱和我多聊几句,而那个有着不俗长相的小姐姐,文文静静的不声不响惹人怜爱,我总是忍不住多看她几眼。

大三的时候,学苑楼在一灶三灶的废墟上拔地而起,金龙卡代替了饭票、标准化的餐盘撵走了大黄饭缸子。这些都让黄色的记忆无处遁形。早餐变得更丰富多彩,可是现在我还是想着一灶那简单却爽口的热汤面条。从饭箱里面噼里啪啦的拿出黄饭缸,打上二两,那精心调制的卤汁就是连续吃上个把月也不会腻,更何况还有让你换换口味的豆浆豆腐脑呢。昨天我绞尽脑汁想着那汤汁味道十足的面条究竟是什么样子,可是只能勉强想起那浓郁的味道,勉强想起也许是黄花菜、蘑菇还有其他蔬菜在黄饭缸里翻腾黏连的样子,当年的每一个早上,是它叫醒了我的味蕾。

在大教室上课是极好的,因为你可以在第二节大课的中间休息时间,穿越同学们的视线,拿起破旧的牛仔包,紧张快速的走出教室后装作像没有课一样到对面的一灶或是三灶排队。每个人有固定的喜好,因为从老乡那里继承下来的饭箱子是固定在某个食堂的。定力十足的学霸们依然在坚持上到十一点四十五,可是天杀的十点半从一灶传来的饭菜香味就让你咕噜咕噜的吞咽口水了。午餐通常是半斤一毛钱后来涨到一毛五一两的米饭,然后是那几个经典的菜式:蒜薹土豆条、地三鲜和酱炖豆腐等物美价廉,如果再搭配上可以解馋但是不贵的炒肺片,那真是一场味觉的盛宴,来一碗免费的骨头汤,一边享受着、一边思考着、一边看着排队拥挤的人群,打着饱嗝,惬意和恬静。一天之中,吃饭可是相当重要的事情,摸摸兜里猴皮筋扎捆的饭票,硬硬的还在,感觉丰衣足食、夫复何求。除了冬天刷饭缸的时候有些冰手,在一三灶的吃饭体验真是无可挑剔。

还有 67% 的精彩内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