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沙苗寨位于九万大山的支脉月亮山腹地,都柳江边,距从江县城7公里多,由五个自然村寨组成,共四百二十二户,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据说岜沙苗族的祖先是大迁徙时的先头部队,千百年来,这里的男子保留着长发束辫的习俗,并常年腰挂鸟枪、葫芦、牛角、砍刀,肩扛火药枪;女人则绾偏髻、插木梳,身着苗王方印图形三角裙。当地人主要姓“滚”。关于这个姓氏有个传说,我觉得有点扯,就不说了。
岜(音bia)沙苗寨,估计原来的读音是:bia,属于放言或者民族语言,后来找不到对应的文字,于是用了这个字,也有写成芭莎的。原意是苗语中 草木繁盛 的意思。 现在看:这一依然是草木繁茂,但是地处深山之中,大山之上。进出此处应该都不太方不,直到最近修好了公路,交通大为改观,这里也才和外界有了更多的来往。
这个位置就是中心地点。附近有表演的场所:表演歌舞什么的,当然是当地人表演传统的歌舞。
路上不时看到表演完回家的,或者去表演的人。每家都有演员,每天演出几场,大概能得到100左右吧,所得演出费用多少取决于客人的多少。
旁边有超市,有饭店,有小吃店。返回的时候也在这里等车,或者去超市问--车是超市老板的。
我没有认真研究过为什么是 枪手部落。但是你现在去,还是可以看到当地很多男人带抢--当然,主要是用来表演,或者给游客看。衣着一类的也有很多人是传统服饰,作用也是给游客看。当地人逐渐被现代文化浸润,很多东西都和我们平时所见相差无几。
上图中:你会看到铁皮或者其他材料做成的瓦的样子的东西逐渐取代传统的灰瓦。
下图的高高的架子,是用来晾晒稻谷等都东西的。每家都有一两个这样的架子。山里潮湿,平整的土地很少,稻谷收割后只能挂起来晾晒,然后才能脱粒等。也是因地制宜,民间智慧的产物。
这就是一个老房子了,老到什么程度呢? 大体上没什么人住。房子已经有些倾斜,这个简易到极致的梯子似乎也只适合中青年人吧,对老人和小孩子都不太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