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11月份出去旅游,要交钱订机票了。
负责管账的菇凉让我转账到她的支付宝或微信,称这样方便。
我支付宝里的钱不够,微信转账吧,又怕转得太多以后收手续费,所以我要求银行转账。
银行转账需要开卡信息,菇凉一时又不知道到哪里去查。
我想跟她说,打电话去银行问,担心她嫌麻烦,于是啥也没说。
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过了会儿,我发现没动静,琢磨着支付宝应该有银行转账的通道,想试着操作下。
想问问大家如何操作,但一转念,这种小事,自己应该可以摆平。
于是,百度了一下,按照指示操作,前后花了一分钟,搞定了。
很开心自己又做了一件突破舒适区的小事,于是在群里发了条微信。
收到了下面的回复:
看了上面这件事,你有什么觉察呢?(可以多看两遍)
觉察是啥玩意儿?
人的日常思维活动中,有80%一90%是重复性的。
思维的重复性,导致我们行动的重复性、机械性,也就是日常行为中的习惯性反应。
习惯性的反应有很强大的力量,足以使我们生活在习惯的驱使之下。
觉察,是可以帮助我们,超越习惯性反应的。
通过这种自我觉察,我们将会把自己从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中解脱出来,开始身心的转变。
有了觉察的习惯,就可以从心智中逐渐培养出一个独立观察员,去不断审视我们自己的内心。
具备了觉察的能力,遇事心中会升起一种觉知,带来自我反省、自我修正,使我们超越心智的运作,进入意识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这些都是对于觉察的官方说法,说人话嘛,觉察就类似于一种高阶的内省。
据说,觉察有三种境界:后知后觉,当知当觉,先知先觉。
后知后觉,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内省。
发生了事情,事后一想,啊呀,是这么回事!后悔不迭,连拍大腿。(要拍自己的大腿哈)
当知当觉,就是在行为发生的那个当下,意识到了,立即修正行为。
如果当年吴三桂达到这种觉察的境界,还能冲冠一怒为红颜咯?
至于先知先觉,怎么解释呢,就是思想跑在行为前。
也就是你知道对错,明是非,压根儿就不会采取任何不当的言行,总是那么得体、合适。(我觉得那是佛陀的境界吧?)
整那么玄乎干哈?不就是自我反省嘛,谁不会啊?
嗯,我经常会想起两、三年前有那么件事儿……
这种,连觉察的门都没入呢!
哦,那我写工作总结,算不算?
可以算,但要看你的归因是否正确,“都怪XXX”,这种总结不做也罢;还要看你能坚持多久,每周老板要求做的那种不能算,你确认没有“为做而做”?
那我写日记总可以吧。
那要看你写了什么,我妈也写日记,她老人家记得是今天发生了什么、去了哪里,咳咳,不礼貌地说,那属于流水账。
真正的觉察,都始于对自我的认识,而且不会有太长的时间跨度,短可能立马就能意识到,长则数日即可明悟。
依我浅见,觉察多处于后知后觉状,所处层次不同,觉察的速度、深度也不同。
当自我觉察多了,人会变得很敏锐,对周遭的事情也会有所觉察。
科普得也差不多了,来,咱们来看看开篇的故事,我都觉察到了什么。
每个人都有需要想要被满足
菇凉让我转支付宝或微信,是因为方便;我想用银行卡,也是因为方便。
我俩的需要是图省事儿,都希望自己的需要被满足。
后来,菇凉让步了,我暂时赢了,因为我是老板。
但是,菇凉真正的需要并没有被满足,所以当遇到困难时,就放弃了对我的需要的满足。
当两个人的需要都想要被满足时,往往会僵持不下,因为人都想满足自己的需要。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换位思考,求同存异,寻找到共赢的解决之道呢?
很多时候我们的拖延,是在等待那个叫做“不得不”的时间点
当菇凉发现还需要查银行卡信息时,就没有了然后。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后来我没有采取那些行动,结果会如何?
菇凉在等待有人能告诉她如何查银行卡信息,我在等待菇凉查到银行卡信息。
这件事就会拖延,一直到有人来催“马上要交钱了”,我们才会不得不采取新的行动。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嫌麻烦而拖延,直到Deadline的到来。
面对这种“不得不”,我们怎样才可以让自己更主动,掌握更多的选择呢?
改变是不可避免的,谁先做出改变就会推动事件发展,并获得最大利益
当我有了动念,想要尝试支付宝转账的时候,改变就发生了。
在我开始查找度娘的时候,事件得以推动。
最终,事情解决了,我也学会了一个新的小技能。
但假如菇凉自己去寻找银行卡信息,效果也是相同的。
我们很多时候都在等待别人的改变,殊不知别人的改变是不可控的,人只能控制自己的改变。
人人都知道“这个世界淘汰你,都不会打一声招呼”,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改变,来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迎接那些未知的改变呢?
我们通常的沟通模式或执念于小我,或好评判他人,却吝于看到他人的美
当我在微信中打下“百度了下,原来支付宝赚钱很容易。完事不求人”(此为当时笔误,应为“万事不求人”),请问我的期待是什么?
求表扬?
对的!而且不是“你真棒”之类肤浅的表扬。
我自认为在这件事上做了很多,我放下了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自己寻找到方法解决了问题,既推动了事件,又方便了菇凉,我不可以求个深刻的表扬吗?
我以前说过,人需要自我认可和他人认可,两者缺一不可,但需要追求度的平衡。
我还是凡夫俗子,免不了小我时不时膨胀下,求个认可,这没错吧?
看看菇凉的回答,第一句表示收到钱后的感谢,第二句就是评判了,“要多向年轻人学习哦”。
言下之意,你看你,不行了吧,你要与时俱进啊!
我们来做个假设,如果我的身份是下属,菇凉的身份是老板,这个回答意味着什么呢?
那就是下属干了件很得意的事,到你面前来求表扬,结果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知道为什么很多时候下属总是抱怨说“老板不认可我”了吧?
因为我们都很在乎自己的对,喜欢看着他人的错,很少去看见他人的好,吝惜由衷的赞叹。
就算偶尔表扬一下,他人都会觉得你“套路”、“不走心”,你觉得很冤枉。
你真的冤枉吗?
你看不到别人做了什么,感觉不到他人的需要,你的表扬只是走过场!
试着这么来回答,“哇,好棒棒啊!老板自己搞定了支付宝转账,我正发愁怎么办呢,谢谢你!学习力、行动力都一级棒!向老板学习!”
我觉得我怎么也得请你喝杯饮料了。
(不要担心我会给菇凉穿小鞋,我的心胸还是很广阔的)
怎么这么件小事儿,又搞出篇文章来啦?
嘿嘿,熟悉我文风的人都知道,我的例子大多来自生活。
这主要因为我比较喜欢自由联想,更重要的是——
只要你想,觉察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