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16年8月北辰青年创始人宋超在广州的一次演讲,从中学到了很多,于是我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整理了出来。
不是大谈经验,只是分享所感所悟,我只负责呈现,而思考的主动权还是交到大家自己手中。
1.
学会与自己对话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喜欢什么?
你能为你的理想做些什么?
你读书是为了什么?
————
相信以上这些问题我们都不止听过一次,但真正的问过自己并付诸行动的又有多少人呢?
多数人习惯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我的大学生活就是真实写照。我从没得过奖学金,原因是大一下半学期挂科了,其实就算不挂科以我当时的成绩也敲不开奖学金的大门,但挂科还有个不可忽略的后遗症就是助学金你也会失去评选资格。而这个时候我陷入了思维的误区,选择身兼数职来弥补挂科的遗憾,以此换取微不足道的money,妄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这样的战术我用了两年,直到第三年幡然悔悟,不能否认确实受到家庭情况的影响,但更多的是思维上的困局。
不要妄图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学会与自己对话,学会思考,才是重中之重,但需注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与行动缺一不可。
只有明确方向的努力,才有价值,才能更容易成功。
2.
不为自己的人生设限
“我”=流水线上的“产品”
以上是我看完演讲最直观的感受,我们的人生其实是被设定好的,仿佛有人为我们装了个系统,到特定的时间做特定的事。学前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博士后,这是我能想到的一整套的标准化流程。虽然绝大多数人会大学毕业就进入社会,但在这里不进行概述。
从牙牙学语到进入青春期,这个阶段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受到家庭,受到父母、受到老师的影响,那些观念是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的。
如今越来越强调读大学的重要性,归根结底是为了让一群青年人走出去,走出从小生活的“围城”,去接触除了父母老师以外的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伙伴,打破思维里的墙。
之前看到一句话是说:这个时代,认知是人与人之间唯一的壁垒。
认知层次不同的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而打破自己的固有思维才能促使一个人真正成长。
我时常无法接受有人和我说:“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就是那样”“我都这么大了,还做那些干什么”……
不是不能接受消极情绪,而是在我看来办法总比困难多,陷入困境的时候,请奋力挣扎下,不见得一定能有一步登天的成效,但挣扎过程中的碰撞说不定就是新的出路。
不为自己设限的人生,才有趣不是吗?
3.
迷茫、焦虑、盲从
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于是非常焦虑,为了缓解焦虑,就看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但做到一半突然发现原来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又开始焦虑……再一次进入恶性循环。
迷茫、焦虑、盲从,在我看来是典型“XX饥渴症”的表现,当然这里的XX可以换成任何词,爱情也好,亲情也罢,亦或者是财富,凡是你能想到的一切你极度缺乏的东西都能往进填充。
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中有一篇很有意思,是写“爱情饥渴症”的,文末针对此问题,刘老师写到:
耐心是一种美德,其基本的道理就是,你的饥饿不应该是让一个霉包子糟蹋你胃口的理由,也不能是你浪费一个好包子的理由。
我们面对迷茫的时候,更应该极富耐心的寻找根源所在,而不是匆忙的选择一条看似正确的路。
4.
自我内心的探索
从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开始,我就开始了我的实习生涯,我从事不同种类的工作,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与事。从刚开始对一份工作的完全陌生,到逐渐摸索出窍门,再到最后的熟练。从0到1,从1到10,每一次都是初学者,会经历从无到有,从新奇到热情冷却,再到真正认识到一份工作本身的冗杂无趣。
从中或多或少收获了些东西,动手能力、与人交往的沟通技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对初识者的敏锐度等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虽比不上杨幂的“钻石心”,但心性确实逐渐坚韧。
敢于成为一个初学者,每一次都是充满激情的实践者。
个人认为这要比很多东西都重要,如果紧抓着手里的东西不放,却不思考手里的是否真的对自己有益,其实是愚昧的坚持,有时候放弃恰恰比坚持更难,这也是为什么说不要试图去改变一个中年人,因为他已经固有的思想是非常难以转变的。
去思考、去探索、去体验,你才会离自己的理想人生更近。
共勉。
以上。QingYa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