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个纪录片的介绍,让我很有触动,有种沉重的感觉。
纪录片记录的是同一个时代,处在不同家庭的三个人。
一个甘肃大山深处的小女孩,马百娟 。
一个湖北小镇的高三复读生,徐佳。
一个家境优渥的北京女孩,袁晗寒。
故事从甘肃野鹊沟开始。2009年,马百娟12岁,吃两口用冷水泡的馍,走十几里盘山路,去读二年级,小学只有5个学生1个老师。
下课后,她喂猪、做面、背谷子,换来一家人坐在炕上,就着咸菜,吃斋面。
那年,她计划着美好的未来:
“我要去北京读大学,然后给别人打工,每个月挣一千块钱,给我家买些面,家里的面不够吃,再修一条水渠,家里水不够用。”
马百娟四年级就辍学回家了。
读书认真却跟不上进度,哥哥患病却无钱医治,屋漏偏逢连夜雨,她打算找个工作。
酒店的工资1000元,正是她作文里所期望的,她高兴坏了。
却因为年龄太小,没有人敢雇佣她。
她心灰意冷,回到家,和自己年龄一样大的孕妇们,笑着谈论孩子、丈夫和尿布,以及谁的肚子大。
北京的袁晗寒很有艺术天赋,不想捆在学校,妈妈帮她退了学,退了这所别人拼了几代人才能上的高中。
她很顺利,上北京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初中,又上了最好的艺术高中。
她所有的不顺利,都是因为无聊。辍学在家,她每天看书看电影,和妈妈一起画画。
对抗不了无聊,她花2万元在南锣鼓巷开咖啡店,三个月就倒闭了。
有家里兜底,有试错的底气,她的选择很多,似乎都轻而易举,只是不知该追求哪个,不快乐。
“我恐慌的不是我没事干,我害怕的是我会不会一直没事干。”
20岁时的袁晗寒努力考试,考上了德国艺术大学,周游了整个欧洲。
在这间全球闻名的学校里,她还是不适应课堂氛围,没挖到自己的潜力。
她靠烟草麻木自己。当马百娟家里一个月的开支不超过30块时,她在苹果电脑的盖子上卷烟卷,不在意地刮着剩下的残渣。
天没亮,小镇青年徐佳就从出租屋赶到学校,在被书本、试卷堆成山的课桌上,在羞耻、挫败和恐惧的折磨下,备战他的第三次高考,就像无数高三生那样。
他好不容易考上了二本,可大四找工作时很难,海量投放却只是大海捞针。
竞争太残酷了,没有试错的底气,他最终选择了一家武汉公司,有五险一金,签合同时感觉把自己卖了。
他走出小镇,在武汉租了房,结了婚,为了给女朋友一个交代。
高考、工作、结婚、生子、买房还贷,他遵循着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轨迹,不能后退,也不敢走错一步。
2009-2015年,农村小孩,小镇青年,国际大都市少女,三种家庭背景,三种人生。
生存与生活,命与运,奋斗与公平,从这个纪录片里,还会看到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