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读通鉴‖力挽狂澜:李牧两挫秦师(前234-前232)

秦纪0184 

原文:

十三年(丁卯,前234)

桓齮伐赵,败赵将扈辄于平阳,斩首十万,杀扈辄。赵王以李牧为大将军,复战于宜安、肥下,秦师败绩,桓齮奔还。赵封李牧为武安君。

十四年(戊辰、前233)

桓齮伐赵,取宜安、平阳、武城。

十五年(己巳,前232)

王大兴师伐赵,一军抵邺,一军抵太原,取狼孟、番吾,遇李牧而还。

解读:

公元前234年,秦国再次大举进攻赵国。根据《水经·河水注》记载,此战秦国不仅夺取了赵国大片土地,还新设置了雁门郡和云中郡。秦国派遣将军桓齮进攻赵国的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和武城(今河北磁县西南)。在这场战役中,秦军大败赵军,斩杀赵国将领扈辄,并歼灭赵军士兵十万之众。

关于公元前233年的战事,历史记载存在分歧。学者考证指出,《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和《六国年表》声称桓齮攻占了赵国的宜安、平阳、武城等城,但这是依据了秦国官方史书《秦记》的记录,旨在讳败为胜,与事实不符。相比之下,《赵世家》和《李牧列传》的记载更为真实可靠。《赵世家》明确记载:“[赵王迁]三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封牧为武安君。” 因此,该年真实的情况是:桓齮率军从上党地区翻越太行山,进击赵国的赤丽和宜安(今河北石家庄东南)。面对危机,赵国派出大将李牧,率领其戍守边境的精锐部队进行反击。双方在肥地(今河北晋县西)展开激战,结果李牧大破秦军。桓齮因战败畏罪,最终逃亡到了燕国。李牧则因立下显赫战功,被赵王封为武安君。

然而,秦国的攻势并未因此停止。公元前232年,秦军再次兵分两路进攻赵国:一路抵达邺城附近,另一路向太原方向推进,合力围攻赵国境内的番吾。需要说明的是,赵国一南一北都有名为番吾的地方,其中北番吾位于今河北灵寿西南,南番吾则在今河北磁县,位于邺城北面。这个南番吾的地理位置很关键,是秦军从邺城方向越过漳水与赵国长城,进而进攻赵都邯郸的必经战略要地。面对来犯之敌,李牧再次统兵出击,成功击退了秦军的进攻。值得注意的是,经学者考证,《资治通鉴》中“一军抵太原,取狼孟、番吾,遇李牧而还”的记载可能出于杜撰,与史实不符。

李牧屡次击退强敌,确实为赵国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机。然而,正如《战国策·齐策一》所指出的那样:秦、赵曾在黄河、漳水一带交战,赵国两次击败秦军;随后在番吾附近交战,赵国又两次获胜。但历经这四次大战,赵国士兵伤亡高达数十万,都城邯郸仅能勉强自保。表面上看,赵国拥有战胜强秦的名声,实则国家濒临崩溃。究其根本,在于秦国强而赵国弱,连年残酷的战争消耗巨大,已使赵国元气大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