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在线上闲聊了一下碎片化阅读这个事情。碎片化阅读就是指平常用手机、电脑、报纸等等读读新闻、朋友圈、空间博客等等,碎片化阅读不但是阅读的量是碎片化的,其时间的利用上也常常是碎片化的,比如等公交的时候,上洗手间的时候,吃饭的间隙。
首先,我是很认可碎片化阅读的,它可以让我们有效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必要的资讯和思想,同时也非常认可碎片化阅读就是我们互联网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我们应该去适应它。不过,话说回来,碎片化阅读并没有那么神奇的功力,可以让你的知识和思想建立体系化的认知和进步。我们不要神化阅读的效果(它就是一个兴趣爱好,对于学习而言它也不是效率最高的方法),同时也不要神化碎片化阅读的效果。
有的人会认为,读一本书太费劲,一本书里有用的话就那么几句,精华部分也许就几句话或者不到一页纸,看了这点精华部分,道理我都知道了啊,费那么大劲干嘛?我还不如看看朋友圈,看看“成功的20个习惯”、“20几岁要懂的30个道理”这些段子文章就好。这样每天喝点鸡汤,打点鸡血,收获一点谈资,打发一点时间,充实了自己,重要的是还感动了自己——你看,我每天都在努力哦!
其实,错了。
知道这些精华,和完全读过这本书,理解程度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推而广之,“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本身就是有问题的。“知道”是分很多层次的,比如可以分为,不知道——了解——理解——深刻理解——不打折扣的行动。明末思想家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就是说,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什么层次的知,就相伴着什么层次的行。
之所以让很多人困惑和迷茫的“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不清楚“知道”就是“做到”,什么层次的“知道”,就带来什么层次的“做到”。
因为语言本身就不是精确的表达工具,它在数量和性质上的表达上相对于真实的客观世界是非常贫乏的,思想如胶,语言如水。就说刚刚那个词,“知道”,在客观世界里分无穷多的数量程度。语言是会失真的,有些是我们自己主观知道的“词不达意”,有些就是语言本身表达上的贫乏。正是因为语言本身这个表达工具的特点,所以在语言学里才有“语言即思想”这个观点。使用不同的语言和词汇,其思维习惯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你不深刻了解“知道”就是不同层次的“做到”之前,如果你“只是听过很多道理”,当然过不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