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这条路上,我们不知道走了多少条弯路,每当回想起期末考试前那段时光,就会觉得痛不欲生。
通宵复习,以为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却始终达不到自己的理想分数。
看着别人轻轻松松的复习,还取得不错的成绩,心中不免有些许落差,直到遇见这几种方法,改变了我的学习方式,也许也适合你。
01 检索式练习
我们常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反复阅读一段材料,重复的次数越多,越以为自己记住了这一段材料。
那么如何避免这件事?这里不得不提到检索式练习,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检测。
在读一段材料的时候,要不时地停下来,合上书本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核心概念是什么?哪些术语或概念是我没接触过的?我会如何定义它们?这些概念和我已知的东西有什么联系?
比如说:细胞膜功能: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控制物质出入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还有分泌,排泄,和免疫等功能。(来源高中生物,仅供参考)
如何去记忆这段文字,看完这段话之后,可以闭上眼睛,然后问自己:细胞膜的功能是什么?哪个是细胞膜最重要的功能?我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的功能与我所学的知识有什么关系?
通过这么几个问题,很快就能理解并掌握细胞膜的功能这个概念。
刚开始可能这样的检索练习不是特别习惯,但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这样的练习对加深记忆大有裨益。
可能你会质疑,这样背诵一段材料,效率会下降,因为在同等时间下反复阅读会比自测读更多的材料,或者重复更多次。
反复阅读可以让你熟悉一段材料,创造出你已经学会的假象,但并不代表你已经掌握它们。
检索式训练会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到这段材料的核心思想上,而不是那些无关紧要的部分。
很多书后面的课后思考题就是比较好的检索练习,利用好它们,对理解概念很有帮助。
利用好检索式练习,能帮助你提高学习的效率,少做哪些重复阅读的无用功。
02 间隔式练习
有这样一个命题,如果你现在总共只有10个小时去复习一本书,之后便参加考试,你是选择考前一天花10个小时去复习,还是考前10天,每天花1个小时去复习?
大部分人可能会选择第一种,而事实上这不正是我们应对期末考试的办法吗?
很多人到了考试前,才拼命的复习,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临时抱佛脚。
但这种复习效率极其低下,哪怕可以顺利通过考试,也不会得很高的分数。为什么?
如果你知道艾宾浩斯曲线的话,也许你就会明白,我们的记忆是有限的。
当学完一段材料,过了20分钟,我们对这段材料的记忆就下降到58%,而过了一天,就只有33%了。
如何避免在学习上做负功?间隔练习,也就是学习一段材料的时候,中间有间隔的去学习,而不是只学习一次,集中时间去学习。
集中练习让人感觉比有间隔的练习更有效果,但事实并非如此。
有间隔的练习让人感到操作起来更困难,因为此时你已经有一点儿生疏了,而回忆资料的难度也增加了。
你感觉没有精通这门知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你在长期记忆中重建所学时,虽然感觉很别扭,但不仅强化了记忆,还强化了你对知识的掌握。
03 穿插练习
另一个有效的策略是穿插练习,简单的说就是一次不只专注于一个学科,或者一个学科当中的某一章节。
我们经常做的事情就是一次只学习一个科目,想着是把这个学好再去学习其他科目。
但穿插着学习其他科目会更加有效。
为什么这样比较有效?
把不同类型的问题或样本混合起来学习,可以提高你区别问题类型的能力,辨识出同一类型问题的普遍特点,并且能提高你在今后测验或真实环境中的成功率。在现实世界中,你必须能够识别要解决问题的类型,才能运用正确的解决方案。
适当的调整一下自己的学习某一科目的方式吧!
如果发现自己在固执地、反复地练习某个题目或某项技能,就要改变这种做法:加入其他的科目、技能,持续不断地考验自己辨别问题类型的能力,选出正确的答案。
04 保持专注
除了上面的几种方法外,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专注。
也许你不认可上面的方法,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保持专注,不管学什么,怎么学,效率都是低下的。
如何排除干扰,保持专注,这有小小的建议:
1)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例如:图书馆,自习室等;
2)保持桌面的整洁,所需要的学习用品放在身边,多余的绝不要占据你的空间;
3)采用番茄工作法,即每隔25分钟,休息5分钟,当然个人感觉可以延伸到50分钟,总之隔一段时间休息一下是最好的。
4)远离手机,人生最大的幻觉之一就是手机在震动,你以为有人发消息给你。
手机或许是使当代人分心最重要的因素,自己带着手机不自觉的就想打开它,哪怕没有什么值得看的,这似乎已经成为我们的通病。
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学习的时候不要带上手机,可能有人会推荐番茄TODO,Forest等软件来控制手机。
但我个人觉得,哪怕是这些软件控制手机,也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想打开手机的欲望,所以最根本的办法还是物理隔离,手机不在身边,这下总不会再看手机了吧?
05 写在最后
在学习这条路上,弯路很多,但也有捷径,关键是看你自己选择哪一条。而我们每个人终究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未来可期,共勉。
如果想了解更多,推荐阅读:《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