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我们分享了关于教师内在的准备,接下来我们跟着作者主要来看教学楼、课堂、与同事的相处、教工大会、学校的家长、备课六方面。
一,对于教学楼,作为老师和学生都不会陌生,而在这里,我们强调专注的艺术。也就是要把自我的力量带进去,去看,去听,去感受教学楼的各处细节角落,有哪些可以有一些改变,带着一份责任去行动,让它在你这里变得更好。
二,课堂——习惯的镜子。课堂就像教师习惯的镜子,从中能够照见老师创造的是一种怎样的氛围。可能是活泼而有秩序的,可能是虽然混乱但可控……无论是怎样的,我们都可以看到自己无意识中的一些习惯,关键是经由此促使自己全心投入,充满热情而喜悦。
三,与同事的相处——认可的美德。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被自己的情绪,也就是近融感和离斥感所左右。比如和谁关系好,被谁吸引,对什么人没兴趣……这些无意识的力量左右着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如果你坚持尊重他人,勇于自我批评,并且关注与同事间的感情,那么内在自主的根基就会建立。同时,对于对方要有正确、及时地回应与反馈。
四,教工大会——聆听的艺术。员工之间互相激励,这是推动学校的核心。在真正的教学社区里,我们采用“共和”的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其中每一位老师都必须对自己的作为负起全部的责任,一起努力去创造中心即学校。
其中,校长重在负责教工会上的讨论结果、以及对学校社区的整体感,来塑造学校的精神。
在教工大会上,我们每个人有没有注意到什么时候自己讲话过多?或者谈话已经进入僵局?每个人都试图去倾听说了什么,也要去倾听别人没说的是什么,他是怎么说的。
当学会这一点,我们就开始学会辨别什么是讲话的内容本身,而什么又是它的真正含义。搞清楚自己并没有被表象所蒙蔽,而是学会去辨别它的实质,也就是与讲话者“一起思考”。渐渐地,我们就会明白,自己并非完全同意他人的观点,什么时候该提反对意见等。
总之,我们自己要懂得刹车,总比被别人制止要好。而一旦真要表达时,你就能非常有效地选择你的语言。还有一个好的建议,就是在讲话结束时,可以简短地总结自己的发言。
通过共同的工作,全体教师可以创造学校的身份。而这个结果是从员工整体的谈话中呈现出来的,对此的形象比喻就是用集体的力量把“金桶”传下去。在整体谈话中,你会为同事感到自豪,也为你自己的贡献与努力而更有勇气。从而同事之间互相得到鼓励,继续共同工作,这也构成了学校的精神。
五,学校的家长——感兴趣的艺术。关于教育,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无法知道什么是最好的,也就是说不会完全很清楚地知道,教育到底会如何影响未来。
教育是永不停息的自我成长之路,因为关于教育的“操作性”是有局限的。教育更多时候是一项有创造力的道德行为,也就是要关注内心,必须适应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对此教师非常有意识,而家长并非如此。当然也有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一些基本确定,即“我要开放的面对学生,与孩子接触时我要考虑他的家庭和背景。
一方面,学校的家长与老师都是为了学生的福祉而通力合作。要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喜悦,促进学校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开展一些课堂活动参观、交流互动。
另一方面,也可以做家访谈话。摆脱对家长的偏见,就是要对他们感兴趣。
六,关于备课——从思考、感受到行动。如何准备教学材料,怎样去呈现教学材料,以达到神清气爽的效果。如何去整合学生的个体特质,让他们活跃起来。而经过科目课程打造的你会给整个班级带来活力,自己也更开心。
静候下文继续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