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阴阳爻变,上溯鸿蒙,象数幽微,穿贯始终。八卦旋开,星秽斗转,两仪动合,鬼神可通。玄机隐在,乾坤象外,妙理潜藏,水火之中。莫道羲皇,留遗卦象,河图洛书,总是相逢。

七律· 《周易》赋
易理周流造化功,四时生克序圆穹。
刚柔并济参同契,日月交辉混沌融。
未卜前程知进退,但观天象识穷通。
无为自化先天道,一片归心万象空。

八声甘州· 《周易》赋
向鸿蒙肇始处窥玄,河洛演波涛。负图龙马见,神龟献册,星斗旋杓。谁把阴阳爻动,六四卦昭昭?蛟舞飞田野,爻位迢迢。
常观坎离交济,在坤乾门户,震艮爻交。叹刚柔生克,往复似环遥。探幽微,观知象变,握玄机,进退卷云涛。归无极,寂然不动,万象皆爻。

《周易》赋(七言排律)
混沌初开辨浊清,阴阳爻动自相生。
河图暗隐星辰序,洛书明藏山泽形。
八卦旋时天地定,五行周处岁时更。
乾鸣苍昊龙鳞现,坤载玄黄牝马行。
坎陷必深浮月魄,离明终古耀日精。
艮峰静峙涵元气,兑泽流动泛太清。
震雷惊破蛰虫梦,巽风拂醒草木灵。
刚柔往复循常道,否泰交缠转宿命。
观象可通兴替理,占蓍能测去来情。
易穷变化苍穹小,道贯虚盈方寸宏。
大衍五十缺一用,小成八九具多亨。
仰观璇玑察北斗,俯察经纬度南溟。
莫谓玄机皆定数,从来造化在平衡。
韦编三绝薪火续,玄鉴千秋日月明。
至简至微藏卦象,至幽至显化门庭。
无为自合先天意,有意翻违元始贞。
谁识循环终复始,我知动静本同鸣。
研朱点破羲皇秘,墨沈长留宇宙名。

变易之道:《周易》里的流动哲学
《周易》的英译名为“The Book of Changes”——《变化之书》。这个译名捕捉到了这部古老经典的核心:变化。几千年前,当先民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他们从昼夜更替、寒来暑往中悟出了一个根本道理——宇宙万物,无时不变,无处不移。
初读《周易》,许多人会被其神秘的卦爻符号所迷惑。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看似一套精密的占卜系统。然而,当你越过那些卦辞爻辞的表象,深入其内核,你会发现《周易》本质上是一部关于变化的哲学著作。“易”字本身就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其中最核心的,正是“变易”。
《周易》描绘的宇宙不是静止的,而是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六十四卦从乾、坤开始,到既济、未济结束,构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每个卦象都不是孤立的终点,而是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个节点。“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周易》中的名言揭示了变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当事物发展到极致,必然发生变化,变化才能通达,通达才能长久。
这种变化哲学在“复”卦中得到了精妙的体现。复卦的卦象是上坤下震,地下有雷,象征阳气复苏。其卦辞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揭示了一种循环往复的宇宙规律。卦象最下方的阳爻,虽然微弱,却预示着转变的开始,正如冬至一阳生,白昼从此渐长。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循环中的螺旋式上升。
变化在《周易》中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时”与“位”是两个关键概念。“时”指时机、时势,“位”指位置、处境。六爻从初到上,代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位置。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时”与“位”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乾卦的“潜龙勿用”与“飞龙在天”,就是同一本质在不同时位的表现。这种智慧告诉我们,不仅要懂得变化,更要懂得在恰当的时机采取恰当的行动。
《周易》对变化的洞察,最可贵之处在于其辩证思维。没有绝对的吉凶,没有不变的处境。泰极否来,剥尽复返,事物总是在对立面之间转化。塞翁失马的古老寓言,正是这种智慧的通俗表达。这种思维方式,使中华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韧性——在顺境中保持警惕,在逆境中怀抱希望。
变化之道也体现在《周易》的自我更新能力上。从《连山》、《归藏》到《周易》,从卦爻辞到“十翼”,这部经典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系统。孔子晚年研《易》“韦编三绝”,慨叹“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历代思想家不断赋予它新的诠释,使其在每一时代都能焕发新的生命力。这种开放性,正是《周易》历经三千年而不衰的秘诀。
将《周易》简化为算命工具,是对它最深的误解。它的真正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理解变化、应对变化的思维框架。在这个加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周易》的智慧——理解变化的必然性,把握变化的规律性,在变化中寻找确定性,在流动中保持平衡。
《周易》的最后一卦是“未济”——未完成。这个意味深长的结尾提醒我们,变化永无止境,过程即是全部。当我们放下对确定性的执着,学会在流动中舞蹈,或许就能如《系辞》所言:“乐天知命,故不忧。”这不是消极的宿命,而是在洞悉变化之道后,获得的一种从容与自由。
2025.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