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去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到今天的“读书无用论”,中国人对于读书这件事的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话是过去的读书人说的。真正的读书人有许多是孤傲的,所谓士农工商,士人永远高高在上。过去的读书人也并不多,儒家文化统治下的中国社会对读书人极其尊敬,读书人自己也觉得读书是最神圣的事。沧海桑田之后,孔家店被打倒,人们思想上的“禁锢”也不复存在,如今对于读书这件事的态度可完全不同了。当然,从功利的角度来看,现在人上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古人读书是为了做官,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除了做官之外,古人对于读书的态度总的来说是敬畏的,觉得读书是件比较神圣的事,因此敬惜字纸,甚至要专门建造惜字塔来焚烧这些写过字的纸。现代人就不同了,哪管你写没写过字,就算拿过来擦屁股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现在高三学生们在高考结束后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撕书,白花花的书页漫天飞舞煞是好看。这是一种表象,同时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当今的中国人并不热爱读书。在为了高考被迫读了几年书之后,恐怕往后的数年时间里也不会完整地读一本书。我在图书馆里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左右坐的都是高中生,一个在做英语题,一个在做数学题,对面还有一位在看英语中级口译。曾经看到一篇文章里有人诉苦,说自己在地铁上拿本书看,坐在旁边的大姐白了他一眼后嘀咕道:装什么装。说的也是,在地铁里别人都在坑头看手机,你就算啥也不干都显得是个另类,更何况还装模作样地拿本书看,你是买不起个手机吗?
关于读书,我在《读书这件小事》里也讲过一些,当然那篇文章我觉得至多也不过是蜻蜓点水,没有真正把这件小事讲透彻。实际上要讲读书这个事情有点费力不讨好,喜欢读书的人一定能感同身受,你讲得好也只不过让人觉得产生一点共鸣;不喜欢读书的人看了你的大道理死活也万不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所以,这里就此打住,不再展开讨论读书的事了,而且毕竟今天的主题是来讲讲微信读书这个APP。
首先我要表明,微信读书还算是一个比较有良心的产品,至少在目前看来不是一个纯粹的赚钱工具。如果一心想着赚钱,那大可以像QQ阅读一样,放点霸道总裁弄个包年包月啥的。
作为一个伪文艺青年,我硬着头皮用了一段时间的豆瓣阅读最终还是被我抛弃了。这要怪只能怪豆瓣阅读的产品经理们,反正我是觉得豆瓣阅读的用户体验非常得不好。按道理有豆瓣这么一个文艺青年的集散地,豆瓣阅读有得天独厚的流量优势,在阅读类APP榜单上占据个名次应该问题不大,但是放眼望去豆瓣阅读早就不在榜单上了,虽然从内容上看与榜单上前一二十名盛产霸道总裁文的APP相比没有丝毫的胜算,但是其用户体验不好也的确是拖了不少后腿。
微信读书与豆瓣阅读不同,最直观的特点界面特别简洁。现代人都很懒,懒得弄清这里面的各种弯弯,尤其是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人。(包括二十多岁的!)微信读书总共就四个TAB,发现,书架,想法,我,每个TAB里面的内容都非常简洁且单一。“发现”就像是微信读书的朋友圈,你的好友读了什么书你都可以窥探到。除此之外每周通报一下在你的微信读书好友里谁是本周的阅读时长冠军,每周推荐一次本周的热门书籍。页面上大量的留白给人一种非常清爽的感觉,一点不花里胡哨。就目前来说,我觉得喜欢花里胡哨的主要是95后至00后这样一帮童鞋,他们死守QQ,镇守贴吧,并没有像他们的前辈那样更热衷于微信。“书架”中除了书籍之外就是一个书城的入口。“想法”中集合了自己和好友在读书中的想法和读完整本书之后的书评。“我”中最重要的是账户和好友排名,此外还有笔记、收藏、关注等功能。
微信读书的可贵之处有很多,最主要的是这种对于书籍种类的选择。或许这不能叫做选择,微信读书也是在不断地充实书城里书籍的种类和数量,不管是文学还是网络文学。我说的这种可贵之处是微信读书的书城主页推荐的至少是一些上得了台面的好书,而不像QQ阅读那样满屏的霸道总裁式的言情,活脱脱一个敛财的机器。微信读书也不是完全将网络文学拒之门外的,甚至从数量上来说,网络文学远在其他类别的书籍之上。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到文学和网络文学在书籍数量上的悬殊,但我相信这应该不是从牟利方面的考量导致的,而是因为网络文学书籍的获取的门槛更低,而纯文学的书籍可能有版权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没有更新得那么快。即便如此,我也从没在书城的首页上看到过一本霸道总裁小说的推荐,所以我说它是良心产品,并不是瞎说的。
可能有的童鞋会质问我,凭啥就看不起网络文学?咋说呢,道不同不相为谋。举个例子来说,你要是硬觉得《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特别好,你觉得我们还有聊下去的必要吗?(傲娇脸+微笑)
废(撕)话(逼)不要说太多,一点点就够了,下面我们继续来看一下微信读书还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微信读书的书城入口非常隐蔽是一个非常大的特点,有人猜测是因为书城里面的书目前还不是很多,所以故意隐蔽起来以免暴露缺点。我倒觉得这个是多虑了,虽然在开始不熟悉的时候找这个入口确实费点事,但是熟悉了之后你会发现,进入书城找书并不是一个高频次的操作行为,所以为了产品整体的简洁性考虑,将书城的入口缩小到一个按钮还是比较正确的。
在最新版本更新之前,原来读完了的书没有办法归类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事情,只有一个归档的文件夹,许多人不理解到底是干什么用的。现在还好,可以实现真正的归档,可以自由新建文件夹来整理分类自己的书架。我个人的习惯是将读完的书按照作者来分类,因为我读书经常是按照作家来刷他们的作品。但是这个习惯就很容易暴露了微信读书一个不完善的地方,就是书城里面的书的数量还是不足够多。比如,我之前一段时间读东野圭吾,到目前为止书城里总共有26本东野圭吾的书(同一本书不同版本就不算了),而东野的全部著作有80多本,这就让我感觉有点不爽了,我还得跑到图书馆去借剩下的那些。
微信读书里面很多书都免费这确实是一件让人很愉快的事。虽然大多数免费书我感觉都是公版书,但是也有许多书可以通过赠一得一的方式免费获得。这种方式可以让微信读书实现病毒式传播。比如我在刚使用微信读书时好友数量不超过10人,现在好友数量已经快接近100人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接受赠书的形式使用这个应用的。当然除了赠一得一之外,有的书是可以无限量赠送的,还有的是购买后可以赠送。总之,通过这种方式,微信读书在短期内迅速地在熟人圈子中实现了推广。对于不是免费的书籍,其实也不需要真的花钱购买。微信读书提供了阅读时长兑换书币这个功能。每读书半小时即可兑换1个书币,即相当于1块钱,每周兑换的上限是10个书币,读书时长达到5小时就可以兑换。书城里有很多书的售价只有1.99元或2.99元,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完全够用的了,当然对于那些读书特别多又总是读一些收费书的读者来说就需要自己砸点银子了。
与微信的完全熟人社交有所不同,微信读书在熟人社交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开放。用户可以看到某本书陌生人的评论和点赞,并且可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陌生读者。微信读书把当天阅读该书的所有用户的阅读进度和评论都会罗列出来,这对于冲破完全熟人社交的壁垒很有意义。
阅读时长的排名是被大家攻击最多的一个功能。很多人说爱读书的人才不会关注排名什么的呢,这个功能真是讨厌。我倒是觉得这种说法未免有点迂腐,且不说这种说法有自命清高之嫌,就算是自己真的不在乎排名,那你不点开看不就拉倒了吗,对于许多人来说就是很在乎这个排名,这是人的天性。就像一个演员演反派,观众都恨得牙痒痒,这能说这个演员演得不好吗,恰恰相反,这说明演员演得棒极了不是吗。借用网上看到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个问题:“把用户按照对读书的偏好程度分一下类,超爱读书的人、超不爱读书的人和处在喜欢和讨厌之间的中间者。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人都属于中间者。大众永远是最普通、最没有特点的那些。超爱读书的人不在乎排名这没关系,超不爱读书的人有了排名还是提不起兴趣来读书这也没关系,但对于数量更多的大众来说,他们处在读或者不读的边缘,他们摇摆不定,排名这件事对他们来说就是有意义的。既然排名这个功能的收益为正,为啥不做?”所以,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对于产品经理来说,这个做法无疑是成功的。一个东西做出来不会令所有人满意,众口难调,最重要的是能使收益最大化,很显然这个排名的做法是正确的,它在事实上促进了许多用户花更多的时间读书。长此以往,用户的阅读习惯就会培养起来,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
我在网上看到有评论说微信读书社交第一,金融第二,IP第三,虽然有道理但也并不是微信读书独有的特点。掌阅那些读书应用也可以有社交,也要付费,也有IP,在这些方面微信读书都不是首创。我倒是认为微信读书之所以显得更为有竞争力,一是和微信这个巨型入口强关联,二是用户体验较之以往的应用有了显著的提升,三是在用户粘性上做得比其他应用更好。也许并不是每一个产品出来都是开创性的,但是能在每一个环节做到最优就是一种最有力的竞争手段。用巨大的流量入口引入用户,用良好的用户体验吸引用户,再用巧妙的粘性技巧留住用户,这不就是最好的方法吗。鹅厂向来不是靠原创而闻名的,但是能把学来的东西加以优化,也就应该值得我们肯定。我是今年3月份开始使用微信读书的,到目前为止阅读时长共有160多小时,整体感觉还算不错。如果让我打分的话,我会给微信读书打85分。之所以没有90分,是因为到现在为止微信读书还有许多地方不完善,但是我也能看到每次的版本更新都能带来一点小小的惊喜,而我也每次都会参加微信读书的内侧,提前获得新的使用体验。
最后声明一下,我不是鹅厂的人,鹅厂也没给我一分钱,反倒是我有一次不小心赠完一次书之后又赠了一次,活生生给鹅厂送了好几块钱。我写以上使用体验是为了说明微信读书是一个不错的产品,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用起来,多多读书,让这个社会少一点浮躁和戾气,多一点温和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