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里有一个观点是:从一开始就让他们习惯于将欲望控制在自己的力量之内,他们就几乎不会感受到失去力量掌控之外的任何东西的痛苦。《爱弥儿》里讲到不要因为他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以满足他的欲望,而只能因为他的确需要才给他所要的。让他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因为他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会让他觉得生活安逸,他的欲望会随之增长,早晚有一天你将不得不拒绝他的要求,而这样的拒绝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会比得不到他自己想要的东西更让他受伤。所以孩子不应当得到他要求的东西,只能得到他真正需要的东西。
为什么说这个观点让我感受最深呢?因为这个观点最贴切我自己的实际经历。作为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我对于母亲来说几乎就是她的一切,由此我受尽了娇宠。只要是我想要的,我母亲基本全都答应。我记得当我还稍微小一点的时候,我的欲望并没有那么强烈,只限于想吃一个喜欢的食物这类微小的原味,并且满足了很容易快乐和满足。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安逸使我欲望不停的增长,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买的东西也远远超出我们家庭所能够负担的范围。而且一旦我不能得到什么东西的时候,我会尤为痛苦不堪。读书在那个时候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我的欲望是想要更好更好的成绩,然而时常结果不够理想。这种状态下反而让我更加怀疑自己更加痛苦不堪。我从未想过自己想要的目标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了。对于自己能力无法触及的地方,随着感受的只有遥遥仰望星空却无法触及的无奈和痛苦,与之而来的则是对学习的厌恶和愤怒。这也让我沮丧气馁,连自己努力可以达到的成绩也一并放弃,因为这种结果让我产生了反正怎样努力也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不如不努力的看法。母亲说是她不该让我想得到什么就得到什么,因为这样一旦我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就会特别的难受。我从未被教育应该学会面对自己的能力,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的教育。社会一直只是强调成功和名利,却没有告诉我们怎样面对自己,看清自己的能力,怎样面对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这让我的生活变得可悲而又愤怒,在一种得不到的痛苦中无法自拔。
我常常喜欢思考人为什么要活着,我们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想来想去感受幸福或许是人类生而为人的最大目的了。人由生命这一端摆渡到死亡的另一端。除了感受幸福让自己生命更为充实和有意义我实在想不出人存在的更好的理由了。然而不幸福的很大一来源则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东西通常都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因而我们产生痛苦)儿童通常很快乐或许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基本上能够得到她们想要之物,而且他们所想之物一般没有超出父母能力。然而在这个功利的社会,这个讲求成功学的社会,似乎太过于强调我们应该努力向上,应该追求成功的人生。但是从来没有交过我们应该怎么样面对失败,怎样接受自己无法成功的境界。要知道在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只是普通人,一味强调成功而不交以面对失败的能力,不交以正确面对自己能力,正确找到自己能力所在并且发挥好,只是一味被金钱和成功洗脑,这不仅很大可能不能让人成功(一个人都没正确认识自己,没有清楚自己的能力所在,他又如何在他不擅长的地方成功呢),还会让人不知如何面对失败从而一蹶不振庸庸碌碌过完一生。
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孩子面对得不到的事物用一种平和心态面对的能力。因为他所不能得到的物品一方面超过了他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能不是他所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是一种多余的欲望,加之运气以及命运的安排,他很可能得不到所想之物而产生痛苦,我们应该让他知道自己的欲望应该限制在什么范围,应该如何面对得不到的东西,让她们拥有更平和的心态。这样也就不会有得不到的痛苦了。拥有这种知足常乐,把自己的生活和欲望限制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能力我们会快乐许多。
那我们怎样才能按照自己的能力限制自己的欲望呢?我们应该努力。因为一个人只有在努力之后,才能知晓自己的能力范围。才能知晓与其能力匹配的欲望范围。我们的社会强调成功,但是这种成功并没有限定条件,只是一味的把整个社会的人来和个人比较。整个社会上如此庞大而有力量的人群,大多数普通人都无法获得社会所说的成功(那可是和如此庞大的人群的角逐)。我们应该把成功限制为自己个人与个人的角逐。一个人在发现自己的能力之后,发现自己的天赋并且努力后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一个人不努力无法得到他想要之物,可是当一个努力到一定程度,自己都觉得生活悲苦,然而还没有得到想要之物,说明这个已经超过他的能力范围。所以一个人应该努力得到他想要并且与之能力匹配的东西。当努力到一定程度也不能得到。那就释怀。想要得到超过他自己能力的物品只会让人痛苦。不要被无尽头的欲望让自己陷入痛苦深渊。但是一个人的努力更好的应该用于他善于的地方,这样会事半功倍。如果用于他不擅长的地方,虽然努力可以弥补一部分,但是总归是事半功倍。并且会让人陷入一种痛苦的境界。所以还是要顺从自己所喜欢或者说做得不费劲的事情上面啊。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喜好或者长处,老师最好的方式的鼓励和表扬,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外力的影响。如果缺少被人欣赏,一个孩子(缺少内力坚持的人)很可能放弃之前所有的才能。因为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具备自我内力约束坚持的能力,等他具备自我坚持的内力,他才会沿着让自己生存发展更快乐的轨道运作下去。
至于一个人生活的方式,我觉得应该由他自己决定。因为最能体现自由的地方在于一个人能够自主有意识不受外界限制的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其中包含了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喜欢的生活方式)这并不意味者一个人可以随心所欲的做任何一件他想要做的事情。这意味着他首先符合了社会的规则(不违法犯罪之后)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获得生活的基本条件之后,再按照自己喜好做事情。外界任何的反对或者是不赞成的思想。美名其曰为替其着想或者是顺应社会潮流(比如一个人想读书中途辍学去做他所喜好的事情,却遭到反对,让其无法实现其愿望)。任何把一个人的思想加之另一个人的身上的想法都是剥夺了那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看似无害的反复责备和念叨,其实是一种让自由人无法坚定在自己找寻的道理上前进的一种怀疑。因为人都有二种矛盾的思虑:一方面希望按照自己所想来生活。一方面又想符合社会和家人的期待。若最亲近的人都不能加以肯定,则对其影响巨大。以至于最后可能这个人既没有按照自己想要来生活,也没有满足社会的期待。因为他的本性和社会和家庭所期待的不同。(你如何要求一个天赋在钢琴上的人拥有卓越的美术成就呢)最后让他感觉不到享受人生的幸福,也没有满足社会的需要。人与人的生活方式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正如一个人选择享受现在(今朝有酒今朝醉)还是选择勤奋努力的为未来而奋斗,这些都是自我意识的选择,只要自己不为自己所做的决定而后悔就好了。这可以说是一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而这个社会却给了太多限定。比如认为一个人生活得懒惰是错误的,而应该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而奋斗。其实这是一个人的自由。正如一句话所说:我们不应该去试图改变任何一个人,只需要散发光和热来指导一个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任何一种生活都要其好坏,不存在优劣之分。选择考虑未来的生活必定会舍弃当下的快乐。选择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则很可能自己才能没得到施展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生活。所以我们或许应该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寻求一个适度的状态。自己要努力,但是不要太过。并且我们应该在清楚认识自己之后:认识到自己擅长之处,认识到自己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之后再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努力之后与自己对比,看见自己不断前进的成功,而不因为自己无法达到该领域的领先地位而气馁(因为这是社会的成功)。这样既能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下去,也具有得到社会认同的更大可能性。人们心里自我意愿和社会意愿的天平也更加平衡。
展望中国现在的实际情况,教育体系现在在不断改革,我觉得现在的教育改革让我们更接近教育公平了。高考实施自己选择的三加三,而不是固化的文理分科。这也是一种顺应天性的进步,以前让人学习自己不喜欢的科目,甚至是人本身就不擅长的东西。然后来区分优差之分。有些人擅长这些,有些人天生不擅长,怎么能以此作为判定标准来决定以后受到的教育呢。现在变得更为合理了,让人自己选择自己喜好或者擅长的科目。这既让教育变得更为公平,也更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希望未来教育可以更加进步,让人发挥自己内在的禀赋,真正去享受由他自己做决定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