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班之后,不知为什么,突然就觉得已经到了周五。爸妈说今天还是周四,我却坚持说是周五。再次看手表确认一下,才认识到自己确实错了。
可能是潜意识里又有点倦怠了,就期待着周末休息和恢复精力。
昨天早上和小M交流,发现自己慢慢地又开始了流水账式的写文了,真的意识到输入过于匮乏了,小六训练营布置的作业也让我有点茫然了。主题阅读的作业难度比前几个作业增加了好多.....然后又无奈的开启了拖延症。
晚上给宝宝洗完了澡,然后就带到房间里逗她玩,宝宝玩得专注,一靠近她做老虎捕食的动作,她就咯咯咯地笑个不停。这个纯粹地愉快时光!
想到了上周理出来的小彩旗,一鼓作气,就把彩旗挂到了房间的柜门上,彩旗飘飘也是很漂亮哒,顺便督促自己将彩旗和国家名称对上号。立刻动手,破除了拖延症,棒!
晚间就做了这两件事,心情好了很多,点开了“幸福生活家”的饭团,看了秋水老师的文章,内心真正沉淀,知道了自己的学习又陷入了无效率的状态。
分享一下老师的文章内容吧。看了就知道为什么我这么喜欢秋水老师的知识管理理念了。
幸福理念和知识管理值得分享~
【要提升学习效果,你需要学会沉浸式学习】
-出自秋水老师辛福生活家饭团
我曾经提过一个“时间纯度”的概念。
我们做一件事,不能只看投入的时间,而应该看这个时间的纯度是怎样的。
比如读一本书,投入了一天,看上去,时间够多了,但是读完了,似乎也没什么收获,为什么?
原因有多种,可能是内容不够吸引自己(这是很多人认为的原因),可能是自己的专注度不够(这是较少人愿意做出的反思。)
知识工作者,有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不容易量化自己的投入度和产出,甚至是自己,在过程中也不能完全控制,比如走神,往往是走神很久以后,才发现,然后赶紧回到书里来,然后又走神了。
而在外人看来,这个人一直不间断地在读书,神情也显得挺专注的。
但从时间纯度上来说,你所看到的、自己感知的,可能都不是事实。那一天的时间,是书在看你,不是你在看书。
有人可能只花了两小时读书,但两小时里,非常专注,时间利用率高,这样的时间纯度就高,效果就好。
很多人都讨厌考试,但却不知道,其实考试还真的是验证投入度的一个有效途径。有没有用功?够不够用心?考一考就知道了。真下了功夫,就不怕考。(此处我们不讨论应试教育问题。)
一个会自我教育的人,不怕考试,他会给自己提问,也愿意用别人的提问来做为考验,所以有人靠在知乎回答提问就成了大V。知乎等平台有个特点,就是不强制,你喜欢回答什么,就回答什么,这也是学习和选择的自由度体现。
如果一味用时间长短、数量来衡量学习效果,人就会满足于对速度、数量的追求,然而可能学了很久,徒劳无功。
学习的时候,就是学习。
吃饭的时候,认真吃饭。
睡觉的时候,好好睡觉。
沉浸其中,方得其利。
回想一下,你近来特别沉浸的一件事情是什么?从这种沉浸中,你有怎样的感受?可不可以把这种沉浸体验扩展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