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从第一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村史,为什么要写村史,则二、三章告诉了我们谁来写村史以及如何写村史。
写村史是一项长期而又系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而要有一定的框架和体系,第二部分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法和步骤,包括成立工作团队、动员组织、培训体系,还有一些构想和实践操作,从文化地图、村史博物馆、家族收藏馆,到纪录片、工作坊、村史记者等,每一部分都包括说明、方法和步骤、资源整合与未来构想,可以为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提供借鉴与参考。
写村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字记录的过程,还包括纪录片、展览馆等多种形式。从形式上来看,村史的撰写者是成立的工作坊和专业的文史团队,但实际上,社区的群众主体才是内容上真正的书写人,工作团队起到的是组织、动员与整合的作用。
工作坊课程记录与交流在我看来是极为核心的,它不仅以灵活的方式具体阐释了在写村史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实际问题,比如村史的范围,如何融入社区,如何整理甄别数据信息,如何平衡操作过程中的矛盾,如何实现永续机制,还为各个种子村的负责人提供了探讨与交流的机会,因为个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尤其是作为社区中的人,或者身处社区中,面对种种矛盾与困难可能会面临“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困境,而在课程交流与思想碰撞中,局外人的观点或许更具启发性。这种“课程”+“交流”的机制在当前的社区工作中或许是欠缺的,尚未形成一个大的联系平台与沟通体系。
第四部分更具感性,从各个负责任人的话语中我们亦可以感受到不同社区面临的不同问题,尽管情况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存在问题不同,社区营造设计不同,但最终的落脚点极为相似,即重建社区文化、恢复文化自信,或者进一步增强社区的人和性,以文化重建为起点,以期实现最终的社区各方面振兴与发展。
通览全书,我认为《大家一起写村史》可以是一个作为范本的工具书,为我们进行文化方面的社区营造提供了标准与借鉴,因为往往我们在对一个村进行规划的时候,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具体该做哪些工作,这本书的撰写恰恰可以解决种种问题,但仍需注意的是,多个种子村的社区营造并未规定硬性的标准,村村各不同,村村多面貌,亦需因地制宜,灵活处理。
而我读完《江村经济》最大的感受也是如此,通过费老的描写了解开弦弓村的经济状况是一方面,更多的是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践调研的方法或者思路,不仅仅是为了写经济而写经济,可以从方方面面展开,比如婚姻家庭、阶级关系、社会伦理、生活习俗等都可以和经济紧密相连,从社会结构引入经济生活,对传统的社区研究方法进行修正和完善。以小见大,开弦弓村只是一个典例,而为未来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
--随感分割线--
亨利·梭罗说过:“大部分的人之于家乡的田野,正好比海洋探险家之于汪洋上不知名的岛屿。”这恰恰反映出我们当下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状,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使我们忘记了往哪儿去,更使我们忘记了从哪儿来。
自古以来,历史从来都是王侯将相的书写,胜者为王败者寇,何况是熙熙攘攘、平淡无奇的普罗大众,不会在时间的绢帛上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人类的社会习惯注视最上层的人,对底层匍匐偃卧之人则视而不见;表现在文字文明上正是英雄的历史。即使文明进化了这么多年,我们仍然只有英雄的史观,不仅仅是历史,连一般的文字书写,也从未俯视过最底层,最接近土地的人。这是我们固有的所追求的正史,但它一定是完整真实的吗,在它拒绝了另一个群体的表达诉求时就已经失去了所谓的完整性。就像文中提到的,我们想要呈现的不是一个正确的完美的答案,而是真实的历史,它允许差异多元的存在,而这也是村史的追求,把日渐淡化的乡愁、思想固化的落后部落、卑微逃避的思想推翻与重建,让最大众的人们正视自己最小众的文化,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
过去的女性无发言权,现在的女性权利也极其有限,即使是类似于自传的书写也集中于女性的金字塔顶端。而村史活动让我意外地看到了对两性问题的重视,女性是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主体,也是参与重构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当数百个女人的故事建立,与男性不同脉络之历史便得以建构。女性面貌的再现对女性运动很重要,不用重复过去的宿命,而是走出自己的天空,发出独特的声音。
还记得上次提出的经济利益助推村史工作的问题,文中亦提到“诱之以利还是最快的方法”,三两次的无偿采访实践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成果,若使社区主体心甘情愿参与其中,“有趣”和“有用”皆是必不可少的。就当下的情况看,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想要真正地改变和带动社区营造,激发社区主体的热情,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