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让我们迷了路?》

  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闹钟在六点半准时响起时,手指已经摸到了枕边的手机。解锁,划过推送消息,点开天气预报——这套动作闭着眼睛也能完成,像老式座钟里自动摆动的钟摆。

  楼下的早餐铺总在同一个位置摆着蒸笼,老板掀开盖子时,白汽会准确地漫过第三个台阶。我会在递钱的瞬间说出"两个肉包,一杯豆浆",声音平稳得像在念台词。收银台的小姑娘甚至不用抬头,找零的硬币已经在掌心码成了小堆。

  办公室的键盘有固定的温度,下午三点的阳光会准时爬上桌角那盆绿萝。我知道哪个抽屉里放着备用的中性笔,知道打印机卡纸时该拍打哪个部位,知道茶水间的柠檬片总在第二个罐子里。这些稔熟于心的细节,像铁轨一样牢牢锁住日常,让日子沿着既定的轨迹滑行,省力,却也少了些意外的转弯。

  直到某天暴雨冲垮了上班的路,不得不绕行穿过公园。才发现那片每天路过的灌木丛里,藏着一窝羽翼未丰的麻雀;假山后有位老人在石桌上写毛笔字,水迹在青石板上洇开又干涸;亭子里的石凳被雨水洗得发亮,坐上去竟比办公椅舒服许多。

  原来习惯给我们的"省力",是以收窄视野为代价的。它像给生活套上了渐紧的环,起初是为了更从容地前行,后来却成了无形的框,让我们在日复一日的重复里,渐渐忘了框外还有其他的风景。

  就像常穿的那双旧鞋,鞋底的纹路早已磨平,踩在地上安稳却也麻木。我们依赖它走过熟悉的路,却也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感受新路面肌理的能力。而那些突如其来的迷茫,往往不是路消失了,而是我们习惯了沿着惯性走,忘了自己其实可以选择另一条岔路,哪怕要多费些力气,却能看见不一样的天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