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破解常态课困境——新乡市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实践分享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想和大家探讨一个核心话题:如何上好语文常态课,破解“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三大困境。
首先看困境一“教什么”,本质是明确教学内容的问题。答案其实很明确——教教材。只有扎扎实实教好教材,才能落实新课标“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但现实是,很多老师并未真正教好教材,核心症结就在于后续要解决的“怎样教”。
困境二“怎样教”,核心是革新教学方式。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在深化教学改革中明确提出“做中学”,要求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全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对语文学科而言,“做中学”的核心载体就是学习任务群——用任务群的形式组织与呈现学习内容,让教学更具系统性。
为了摸清现状,我们对20节同课异构的语文课,从学习任务群教学方式展开观察,结果有喜有忧:
- 真实情境方面:14节课有情境设计(其中问题情境6节、其他情境8节),但仍有6节课无任务情境,不少老师对“情境”的理解不深、设计能力不足;
- 任务活动方面:仅4节课有完整任务+活动+要求,多数老师误将教学环节、目标当作学习任务,导致活动与要求混杂在学习资源中,缺乏指向性;
- 学习资源方面:20节课均有背景知识介绍(占比100%),但方法类知识仅8节课涉及(占比40%),课堂普遍缺乏学习方法指导;
- 技术融合方面:已有3节课尝试运用AI技术,这是值得肯定的创新探索。
再看困境三“为什么这样教”,这是明确教学目的的关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早已给出答案:无论是探索大单元教学,还是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核心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化。为什么要强调知识结构化?因为素养的本质是问题解决能力,而学生解决问题,依靠的正是结构化的知识、概念化的认知、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唯有整合这些要素,才能实现综合问题解决,这也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内涵。
我们同样对20节课从“问题解决能力”维度观察,发现核心素养理念已逐步进入课堂,但落地仍有差距:
知识结构化:14节课有相关尝试(如用梳理表、流程图、思维导图、曲线图等构建知识路径),但仍有6节课完全无结构化设计;
- 思维能力培养:仅11节课有明确设计(其中比较归纳思维7节、推理思维3节、思辨思维2节),多数老师缺乏思维培养的具体方法与技能;
问题解决导向:仅8节课聚焦“解决问题”,12节课仍停留在“教授知识”层面,师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亟待提升。
说到底,当前语文课堂的核心问题,还是“教知识”多于“教素养”。那么,如何破解这三大困境?我们正在积极构建新乡市初中语文“1234做中学”特色教研体系,并计划在2025年全年开展“聚焦核心素养,打造思维课堂”主题教研活动。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实践,让每一位老师都能明确:
教什么:立足教材,把教材教深教透;
怎样教:以学习任务群为载体,落实“做中学”;
为什么这样教: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上好每一节语文常态课,任重而道远。但我坚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愿与每一位语文同仁携手,深耕课堂、聚力改革,共同守护语文教育的本真与初心!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