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说繁衍动物的天性,但我们作为高级动物,有高一等的直觉和理解。关于生孩子,确实很多人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年龄到了,因为别人都生了,因为大家都叫她去生。张爱玲也思考生孩子的这个人生课题,最终选择不生。
她认为,人世间是“血肉淋漓的生存竞争”,绝大多数的孩子是迟早要被淘汰的“废物”,就像一条鱼产下的几百万鱼子,单剩下不多的几个侥幸孵成小鱼,绝大多数被其他水族吞噬,是大自然的惊人浪费。”她写到“文明人是相当值钱的动物,喂养、教养、都需要巨大的耗费。我们的精力有限,在世的时间也有限,可做,该做的事又有那么多,凭什么我们要大量制造一批迟早要被淘汰的废物?”
另一方面,生孩子太危险了:“做父母的不是上帝而被迫处于神的地位”(这跟心理学的理论很契合,还在刚出生的时候,以为自己是跟照顾者是一体的,是无所不能的。),但我们终究不是孩子的“神”,而是最终会死去的平凡人,这些不幸的种子(孩子)最终遍布于大地(世间),是会带来仇恨的。
一方面,她害怕不成功的废物人生,而大多数人是不成功的;另一方面,父母在孩子眼里是神,事实上又不可能是神,所以会招致怨恨。
同样不幸的原生家庭,特别能理解她说的。一方面,受益于她事业上的成功,让她获得了多人的崇拜爱戴,获得了被爱的资本和价值感,更加印证了要追寻事业的成功的价值观,以接近她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爱”。另一方面,原生家庭的不幸,幼年时期父爱母爱的缺失,造就了她悲情的内在世界。事业外的经历又让她的人生尝到了太多苦楚,她最终也没有生育,我想,她是亲身体会过这样的仇恨的,从而也害怕生育下一代而招致怨恨。
她看的透彻,选择重复自己的成功(持续写作),且避免父母的失败(不生育)。
她又看的不够透彻,人是万物之灵,还是跟那些被吞噬的低级生物不同,每一个个体,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而成功的定义也是多维的;生命科学让我们知道,人从受精卵到胚胎直至到一个生命呱呱坠地,就已经是通过了层层考验的,这也是一种成功。过好自己平凡的一生,也未必不是一种成功。每天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怎么能说不是成功呢?甚至,我们就不去追寻成功,而是像王小波说的,来这世界,做一个观察者,就看看“花怎么开,水怎么流,太阳怎么升起,夕阳何时落下。经历有趣的事,遇见难忘的人”
花开花落自有时,生命中有趣的事,难忘的人,让我们更能理解生命的轨迹,在面对生老病死和悲欢离合的普世痛苦的时候,能明白花开花落自有时,也因为那些有趣的事,温暖而难忘的人,给与我们温暖还有前行的力量。
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而有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一切,唯“爱”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