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元年(公元755年),十一月秋。
玄宗皇帝引以为傲的干儿子安禄山在范阳(今河北定兴县)发动了一场叛乱,叛军势若猛虎,一路兵至潼关。
消息传入长安,唐玄宗李隆基见事情不妙,已经晚年的他利令治昏,不负年轻时的英明果决,即带着他的贵妃杨玉环、宰相杨国忠(杨贵妃的堂兄)、皇子等剩余残将,狼狈仓促的逃离了长安,当时计划前往蜀地成都暂时避难容身。
星夜兼程,车马劳顿,一路上赶路非常艰辛,在逃难途中,将士们缺水少粮,最重要的是害怕安禄山的围剿,很多将士心力交瘁,提心吊胆的惶惶度日。而另一方面,安禄山确实在到达长安宫殿后,毫无人性,露出狰狞的本性烧杀抢掠,杀了唐玄宗的众多妃子将士,所以,究人的本性而议,将士们的担心也不是没有原因。
当抵达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时,以护送玄宗逃跑的主帅陈玄礼为首的随侍们,猝不及防的发起了兵变,先杀死了宰相杨国忠,又逼迫唐玄宗杀掉杨贵妃。
唐玄宗当时身处水深火热,内忧外患已然令他精疲力竭,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无奈之下选择了杀死深爱的杨玉环。饮下毒酒一杯(一说是三尺白绫),多情的女子含泪望着容颜苍老的帝王,轻轻的合上以往灵动的眸,花香陨落,眠于玄宗怀中。她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那年的她只有三十八岁。
在唐诗记载中,提起马嵬坡一般都会道出是杨贵妃香消玉殒的地方,《全唐诗》里有近几十首以“马嵬”代入诗句或以此为题的诗歌,其中不乏有质疑这段帝王的感情,对唐玄宗或杨贵妃褒贬不一。
现在的我们在正史与野史的琴瑟中,似乎无法看出,当年唐代人对这段历史内心真正的想法了。也无法去了解唐玄宗作为一朝天子对一个女子爱的深浅,或真假。
只晓得他曾在长生殿上与杨贵妃许下美好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他承诺眼前动人的女子会对他们的爱情此生不渝,愿生生世世结为夫妻。
白居易曾在著名的《长恨歌》中写下这么一句:“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还有杜牧在《绝句》里写过:“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唐玄宗对杨贵妃着实宠爱的很紧,给予的光环令人亮瞎了眼,可是美好的时光总是稍纵即逝,奢华温暖的日子从这句“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后就沉陷狼狈的局面。
痴情才子李商隐在他的《马嵬二首》中写下这么两句:“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谁知道他们在马嵬坡前承受了什么不可描述的事情。但不管世人,如何去想象去猜测,这个故事到此,便以悲剧告终了。
不过我们的李商隐可是没有留一点机会给今时的文人墨客,他的意思是这辈子已经这样了,就这样结束了吧,还谈什么下辈子再见呢。想必他一定不够浪漫吧,说话这么直白,冷嘲热讽,对这段感情一点面子也不留。换作今日,他这番评论发到微博上,想必会有数万条直男的标语指向他吧。
最令人伤心的便是这诗的最后两句:“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如卢家有莫愁。”前一句简单明了大概是说他们曾经恩爱时,笑话牛郎织女一年只见一次,而他们可以天天在一起留下“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缠绵。
后一句则是在说唐玄宗在位时间很长,长达四纪(约四十年)应该是很有帝王能力,但是他身为一国君主却在生离之时,照样护不了他深爱的女人,还不如洛阳的女子莫愁嫁给姓卢的丈夫,从此幸福的生活美满。话说,李商隐这样说话真的不会被被打吗?人家已经生死两茫茫了,他还非要上去扔大石头。
当然啦,同情心爆棚的人也有,有一个叫黄滔的秀才也为此写了一首诗《马嵬》“锦江晴碧剑锋奇,合有千年降圣时。天意从来知幸蜀,不关胎祸自蛾眉。”说的是唐玄宗一切都和杨贵妃没有太多关系,不管有没有杨贵妃,他都难逃盛唐衰落之劫。
刘禹锡在他的《马嵬行》中写到,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 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
将杨贵妃临死前的画面描写的淋漓尽致,我们都明白这个世界上一般人都贪生没有会去想死。“他生未卜此生休”这一世死去便无牵挂,谁敢赌真的有来世?”而“刘禹锡的这个“贵人牵帝衣。”我想从某种意义上,一方面是害怕杨贵妃死去,也侧引出杨贵妃舍不得死,因为她深爱着唐玄宗。
读过历史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大概都明白,这一场马嵬兵变,按正常逻辑来推理是唐玄宗的儿子设计制造的,而杨国忠和杨贵妃只是这场战役的牺牲品,毕竟,谁也不会真的去怪一个女人。
民间传说杨玉环临死前曾和唐玄宗说了很多话,百年之后,我们依然能做出完美的想象,当她用那小巧樱唇娇嗔地喊出“三郎”唐玄宗眉目泛光喊他“玉环”,双眸含情四目相对时,你是否会同情这对亡命鸳鸯呢?
唐玄宗虽晚年昏聩,但一定知道这一切根本不关杨玉环的事,是他的儿子一手策划。而杨贵妃能致三千佳丽花容失色,也非简单。她天生聪慧,心里定然清楚是谁要害她性命。可怜最后唐玄宗还是没有护住他周全,死后还要背上红颜祸水,祸国妖女的称号。
而此刻唐玄宗呢?那个曾许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痴情帝王呢?曾愿与她“愿作鸳鸯不羡仙”的男人呢?
在世人眼里这看来是别无选择,但是作为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杨贵妃多少还是会有些许介意吧,毕竟以后他还是世人敬畏的一代贤明帝王,而她将成了坊间传的红颜祸水了。(有书记载唐玄宗当时可以下诏退位,只要不杀杨贵妃便可,可这依旧没有保住他的女人。)
我们终究是猜不明唐玄宗和杨贵妃当时的真正想法。有人曾作过一首诗曰“春梦悠扬生下界,一堪成笑一堪悲。马嵬不是无情地,自遇蓬莱欲睡时。”仿若杨贵妃是来自仙界的一位仙子,落入凡尘,既曾相爱,又何必怨恨结局,需泰然面对这些遭遇,因为你们还会回到蓬莱仙岛。这样潇洒几笔或许说的太洒脱,但是也仅有这轻松的笔触方能安慰读者罢了。
张枯的《马嵬坡》里云道:“尘土已残香粉艳,荔枝犹到马嵬坡。”读来令人唏嘘,可叹啊,杨贵妃自此再吃不到好吃的岭南荔枝了。
清朝翰林缪东麟的子弟书《忆真妃》:“马嵬坡下草青青,今日犹存妃子陵。题璧有诗皆抱憾,入祠无客不伤情。三郎甘弃鸾凰侣,七夕空谈牛女星。万里西巡君请去,何劳雨夜探闻铃。”读来亦是非常悲情,仿若曾经的誓言只是一场虚无,仿若曾经的一切都只是一场梦而已。
最后终究改变不了的是杨贵妃死了,安史之乱后,唐玄宗的儿子肃宗即位,玄宗从成都迁回长安,退居太上皇,想遣人偷偷地把杨贵妃的尸体运回来安葬,可是时间过去太久,遗体和泥土一起消融了,只有杨贵妃胸口佩戴的一个香囊还在,宦官寻找尸体时把这个香囊带回长安给了当时已人颜憔悴的太上皇唐玄宗。
玄宗双手颤抖的拿着香囊,再次来到当年的华清宫,这里一切如昨,只是如今物是人非。想起往日琴瑟之乐,他伤心欲绝,听信道士谗言说是可以招到杨贵妃的灵魂,一番作法后更加思念杨贵妃。
望京楼上,玄宗命奏《雨霖铃》,一曲还未过半时,玄宗自然的落下两行思泪,虽然他经历变革后回到了这个属于他的“家”可是没有了杨贵妃,这一切真的是他所想要的吗?
就算马嵬坡收复了,他也继续着往日的荣耀,但是他心上的伤口不可能再弥合。他一声声轻唤着“玉环……”心里明白了,当年和杨贵妃在长生殿上许下的誓言是认真的,可是这依旧挽不回什么,那个娇羞的女子一颦一笑已然是梦中的幻影,因为马嵬坡确实是一个无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