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2条之规定:“对个人结汇和境内个人购汇实行年度总额管理,年度总额分别为每人每年等值5万美元”。
之所以进行严格的外汇管制是出于两方面的考量,一是防止外币大量涌入国内对人民币造成冲击;二是防止国内资金外流,对国内金融市场造成波动或者财产流失。
但是对于很多有子女在外留学的家庭来说,学费加生活费一年的花销都不止5万,即使能用亲朋好友的名额对外汇款也能维持留学子女的开销,那么八卦新闻中经常出现的某某明星或者富豪在国外购买了价值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豪宅,他们究竟是如何摆脱“外汇管制”的限制而筹到这么多钱成功购得豪宅的呢?
方法一:最笨的办法——“凑人头”,每人5万,“蚂蚁搬家”式的凑钱。
这是最笨的办法,但是也是成本最低、最符合法律法规的办法,但是通常只能用于购买价值不高的房产。比如购买价值只有几百万美元的房产,那么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同事同学,每人5万美元的额度,几十个人凑一凑完全够用了。
方法二:通过对公账户汇款。
5万美元的外汇限制针对的只是个人,但是对于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公司公户却没有限制,只要能提供正规的凭证,50万、5000万都能正常转出。
能在海外购买房产的富豪往往都有较多的人脉或者本身就是企业主,他们先以贸易或者对外投资的理由将本币换成外汇,然后以生意往来为由用公司公户将资金转到海外合作公司。只要转到海外公司账户上就算成功了,他们有足够多的合法手段将钱转到个人名下,比如“虚开采购项目”,然后就可以直接购房了。
方法三:刷信用卡。
出国消费一般都是刷卡,只要卡的额度足够大,在海外买房买车都是没有限制的,不存在“5万额度”的限制,一张额度不够就两张,两张不够就让家人再办几张。
富豪信用卡的额度可不像我们普通人这样只有几千几万元,动不动就是几百万起步,买个房还是够刷的。刷完之后回到国内用人民币还款,打客服电话转成外汇就自动还款了。
方法四:内存外贷。
目前诸如“宇宙第一行”的工商银行都“国际化”了,国内很多银行都把网点开到了国外,国外银行也把银行开到了国内。
所谓内存外贷其实就是现在国内银行存一笔钱,然后到国外找到该家银行的网点,存多少贷多少,或者“多存少贷”,对于银行来说因为客户在国内银行有存款,所以风险为0,还能赚一笔利息费用,何乐而不为呢?
方法五:以向境外员工发放劳动报酬的方式。
做大做强的国内企业很多在国外设置“办事处”或者分公司的,雇佣的职员也以外籍人士为主,于是便有了“操作空间”。
以支付劳动报酬或者奖金的方式将钱汇到外籍“员工”的账户上,剩下的事就水到渠成了:归拢资金-买房。
这种方法很好理解了,谁还没个“国际友人”了,你有外汇需求,你的“国际友人”也有人民币需求。
于是你从个人国内账户转2000万到“国际友人”在中国的账户,按汇率换算后,“国际友人”等额将美元转到你在境外的账户,资金互换完成。
方法六:境外利润留存。
有些富豪本身就做跨国生意,在海外设立公司或企业,此时海外公司赚到的钱先不要汇到国内,积少成多后通过一些手段运作到个人海外账户中,然后再用于购置房产;
或者直接以公司的名义买房,这时表面上看起来房产是在公司名下,但实际上使用权归个人所有。
方法七:黄牛、钱庄、换汇公司、夹带等。
这些方法较上面所说的七种方法已经严重违法违规了,这里就不展开叙述了。
总之,有些制度只是限制“我们”的,对于有能力购买海外豪宅的明星或者富豪而言,想买,就一定有办法能买,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