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都是孩子的过错呢?让我们还原一下事件现场,看看有没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事件现场还原
孩子在做家庭作业,过了一会儿停了下来,有点着急的样子。妈妈过来一看,孩子有道题不会了。
妈妈:“这么简单的题不会?再好好想想。”
孩子低下头去,开始想。
过了一会儿,妈妈过去看了看,孩子还没动笔。
妈妈:“还不会?”
(孩子有点烦躁,皱起了眉头)
妈妈拉过一张凳子,坐在孩子身边,讲了起来。
讲着讲着,妈妈看见孩子脸上不耐烦,而且听得也不认真,便严肃地提醒孩子:“我给你讲题呢!你好好听着。”
孩子重重地挪了一下屁股,坐端正了一些。
妈妈继续讲。但讲着讲着,孩子更烦躁了,心神不定,浑身也开始乱动。
妈妈一看,火气开始窜了上来--------
来一下换位思考
当自己有道题不会做,干着急的时候,有人过来说你:“这么简单的题不会?”你会有如何感想?
毫无疑问,自己会很不舒服(你就是说我学习不好就是了,就是说我笨呗!)
有了这份心情,还能好好听别人给你讲题吗?
过了一会儿,妈妈:“还不会?”
孩子(天哪,真烦人,我还不会。我就是这么笨-----)这时候孩子内心已经很反感了,很受伤了。
好事办成坏事,往往就是从这令人反感的开端开始的。
什么样的开端孩子容易接受?
什么样的开端孩子容易接受?我们不妨换一种开端:
孩子在做家庭作业,过了一会儿停了下来,有点着急的样子。妈妈过来一看,孩子有道题不会了。
妈妈温柔地:“不会了?不着急,好好想想说不定就能想起来。”
孩子低下头去,开始想。
过了一会儿,妈妈过去看了看,孩子还没动笔。
妈妈笑着:“还不会?没事,我和你一起看看,说不定能帮上你的忙。”
妈妈拉过一张凳子,坐在孩子身边,讲了起来。-------
对比两个开端,可以感受到,要想赢得孩子和家长的合作,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开端采取的步骤应该是这样的:
一、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不会做了?不着急,好好想想说不定就能想起来。”言外之意,不会是挺急人的,妈妈理解你,而且很关心你。这时孩子会有一种被理解的感觉,而且还很舒服妈妈的温暖。
二、表达出和孩子的平等关系。“没事,妈妈和你一起看看,说不定能帮上你的忙。”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而是笑着,给孩子以朋友般的帮助。这样,孩子会觉得是在和朋友一起学习,心情放松而且愉快。
每一个孩子都有向上的愿望,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想赢得孩子的合作,引导孩子把问题解决并且做好。前提就是:先走进孩子心里。
走进了孩子心里,事情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就已经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