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遮挡孩子自由翱翔的天空——读李跃儿《把幸福还给孩子》

我时常想起小时候一个人躺在院子里,透过葡萄树的树荫看着天空。光线从树叶的空隙倾泻而下,绿的树叶变得黑黑的,成了光线的背影。偶尔一片白云经过,想象着白云的形状像什么。就这么躺着,一直到日头西下,天边点亮一片火烧云,又在揣摩那云为何变得如此红彤彤。

我想,那种任凭头脑思绪飞扬的时刻,我获得了幸福感。我常段一脸盆的水去院子里,放点洗衣粉进去,拿个吸管吹泡泡,我看到了泡泡上出现了七彩的颜色。我口内含一口水,然后朝着阳光喷出去,就能弄出一条人造彩虹。我将脸盘倒着扣到水缸里,竟然发觉水不能充满脸盆。每一次我发现这种现象,我总会增长不少知识,虽然都是一些小知识但是我从中获得的是发现过程中的幸福感。

人在年少的时候想象力是惊人的,我们拥有与生俱来的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只是我们是怎么一步步在成人之后变成了莫衷一是的普通人?作者还有一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我想在这本书里作者有更详细的解答。不过在《把幸福还给孩子》这本书中,仍然能看到很多极端的例子表明,其实就是父母硬生生的将孩子天然萌发出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了。

“大怪鱼”的故事我印象很深,家长拿着孩子画的一副名为“大怪鱼”的画给作者,说“老师,你看孩子画的什么东西,一点都不像鱼。”作者反问,“这正好说明孩子画的好。因为大怪鱼是一种谁也没有见过的,奇怪的不得了的鱼。”作者始终强调不应过度注重孩子的画画技术,而应该培养他们观察和创造的能力。虽然应该具备一定的写实能力,但是已经要会通过绘画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比如又讲到了“梵高和高庚”的故事,说明艺术本身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表达。我也很认同这一点。

我联想到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不器”。显示社会和生活,正是反其道而行之,将一个个满怀创造力的灵魂,变成了只会复制粘贴的匠人——不含感情的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人。大多数人践行的是孰能生巧,是死记硬背,而这些恰恰是创造力的死敌,它们会置换掉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们成为灵魂中不具感情的人。

千万不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成为扼杀他想象力的刽子手,应该引导和激发他的想象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2016年1月12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感谢李叫兽分享这么一个神奇的分分钟变得让自己变得高大上的商业思维。竟然用三两句话就能概括出一个复杂的模型或者案例。...
    Sarah_7d54阅读 538评论 0 0
  • 今天突然有个念头责任心,感觉自己做事没有责任心,帮别人办事没有立即办,总会拖延时间,今天突然明白,开始觉察急人所急...
    遇见生命阅读 108评论 0 0
  • 问一位来参加工作坊的朋友孩子的情况,她家孩子生病了,听她说说,早餐朋友请吃饭; 知道小伙伴昨天和朋友聊天睡得很晚,...
    静俭阅读 15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