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十六:安宁【Tranquility】——对情绪平静的渴望
安宁是一种心理状态,指的是没有外界的干扰和混乱,或是内心没有焦虑、压力和恐惧的状态,它的起源是逃离危险寻求安全的生物本能。
——《我是谁:成就人生的16种基本欲望》
如果人类对情绪的追求可以定义成欲望的话,那么我们的字典里就不会存在着“七情六欲”这个词汇。换句话说,在心理学里,我们就无需区分情绪与欲望了。
如果人类对情绪的追求可以定义成欲望的话,平静是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快乐也是一种情绪状态,那么为什么史蒂文教授在基本欲望里归入了“安宁”却抛弃了“快乐”呢?
理由,显然是说不通。
为什么我们要区分动机、目的、手段、结果,不正是为了更好地解释世界吗?史蒂文教授在《我是谁》的序言部分也道明他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世人更好地应用这项研究去理解自己的人生”,但结果却让人觉得是背道而驰。
为什么我不把理想定义成欲望,因为它是目的。
为什么我不把社交定义成欲望,因为它是手段。
为什么我不把安宁定义成欲望,因为它是情绪。
如果这么简短的说明无法让大家化解心中的困惑,那么再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快乐是一种欲望,那么我们对权力地位的追求会带来快乐,对力量的追求会带来快乐,对食物的追求会带来快乐,甚至我们对七宗罪的追求也同样能够带来快乐。如此,结果只会让这些欲望失去了原有的存在价值。所以不要困惑,不要迷茫,在我们心中必须要让情绪和欲望拥有属于各自独立的房间。虽然它们彼此联系,但是身份依然明确。
在情绪方面,比起“安宁”,我更喜欢用“平静”这个词,接下来请允许我都使用“平静(peace)”来替换“安宁”。
《教父》:永远不要憎恨你的敌人,那会影响你的判断力。
在敌人面前,我们需要保持平静的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战胜他们。因为愤怒会让人失去理智。平静是人类的初始状态。平静是人类消除生存危机后产生的情绪状态之一。在欲望未满足状态下,人类的情绪往往会处于一种不平静的状态。但这便不代表需要满足所有欲望才能让人平静。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价值观不同,对不同欲望有着不同的需求,所以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欲望平静点。而且生活告诉我们:我们是难以让所有欲望都得到满足,所以必须要有主次之分。当主要的欲望需求满足后,人们就容易达到平静状态,而更高层欲望的满足与次要欲望的满足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是一种快乐情绪。
因此,史蒂文教授认为“安宁的起源是逃离危险寻求安全的生物本能”的观点是片面的。
人们对安宁欲望的强烈程度取决于他们有多渴求没有压力的生活。有些人与压力刚一交锋就败下阵来,他们极其渴望拥有安宁的心态或是无压力的生活方式。也有些人尽管不喜欢,但却能在合理的范围内承受一些压力,这类人对安宁的欲望较低。
对安宁怀有强烈欲望的人往往会为了减轻压力而改变自己的生活……志愿参军的战士往往对安宁的欲望也较低。他们敢于直面恐惧,而不会转身逃跑。
——《我是谁:成就人生的16种基本欲望》
平静与压力、焦虑等是否会如同史蒂文教授所说的那样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呢?
如同之前几个欲望,史蒂文教授的比例理论同样无法适用于“平静”。人类的天性自然是不喜欢压力、焦虑等负面的情绪,但这并不代表人类适应压力、化解压力的行为就是对平静的不渴望行为。如果按史蒂文教授的逻辑,人们未得到地位之前是充满着欲望,在得到地位之后就不渴望地位了。显然这是完全错误的逻辑,因为有些人在意识到将会失去现有地位时,会出现恐慌与不安,甚至绝望到选择死亡来进行逃避。
欲望不是表面现象,它是内在的生理机制。平静也不是表面现象,它不以人的外在平静表现而不发挥其自身的内在作用。比如一些个性坚强、环境适应能力强的人,他们对生活带来的压力产生的不安有更理性的处理方式: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化解生活的压力。这是作为一名军人、战士应当具备的临危不乱的危机化解能力。平静处世,可以说是一种习得的生活行为方式。它是一种人的外在表现,而在这外在表现的背后有着一颗十分渴望平静的心。
正如《教父》中所说的,我们要在敌人面前保持平静的态度。敌人给我们的是压力、焦虑与威胁,我们追求平静,是为了更好地应对他们带来我们的负面影响。智慧越高的人,会更有能力去化解压力和焦虑,但高智慧不可能会降低平静的渴望,不然上层社会的人都将是一群躁动不安的人了——不渴望平静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对激情与混乱的追求。
安宁是一个具有显著心理意义的欲望,因为人们会花很多时间学习如何应对焦虑。许多人会持续使用镇静类药物以应对焦虑,而且会休假去寻求放松和逃避压力山大的工作。
——《我是谁:成就人生的16种基本欲望》
我们的生活必然会遇到各种压力、焦虑、恐惧等等破坏平静的事情,我们学习着如何应对和避免它们。在不同的价值观下,不同人会习得不同的应对方式,比如有些人会选择旅游、度假、爬山等运动、休闲的方式,而有些人则会选择宅在家中好好睡个懒觉、看一天的电视或玩一天电子游戏,还有些人则会走向极端的道路——以吸食毒品、注射药物等方式获得平静情绪的假象。
在化解压力方面,对外界的依赖越大,人们应对压力的能力就越差。应对压力的能力是一种心理调节能力,它并不存在着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也就是说,不是一直用运动、吃零食、注射药物等固定方式就一定能够有效地化解所有的压力。或许这类方式在短期上起到一定效果,但是长此以往反而可能会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毕竟这类机械性的处理是无法根除压力。
这里的所说的“压力”是指心理性的压力,而非生理性的压力。生理性的压力主要是指痛、饿、困等生理性的感官反应。心理性的压力主要是指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性的心理反应。因此,想要化解心理性的压力,我们必须要学会如何正确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调整自己的心态。
难以忍受疼痛的人往往对安宁有强烈的欲望,而那些相对比较擅长忍耐疼痛的人对安宁的欲望也较弱。
——《我是谁:成就人生的16种基本欲望》
一个人对疼痛的忍耐程度与他的意志力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表明,疼痛不仅受生物学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多种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擅长忍耐疼痛,是因为我们学会了要忍耐,就像男孩从小被教导着“不要轻易哭泣”。而忍耐带来的是负情绪的积累,而不是负情绪的消除。这种负情绪的积累可以视为是一种因平静需求无法满足而产生的压抑。
假设“平静”是一块诱人的蛋糕,它放在一个房间的桌上,房间里人们都被绳子束缚而无法触碰到它,那么对这块蛋糕充满需求的人就需要不断地忍受这种诱惑,而对这块蛋糕没多少需求的人往往只会在自身达到生理性的饥饿才需要开始忍耐。也就是说,在同样的疼痛级别面前,对平静需求越大的人越需要忍受,而对平静需求越小的人越不需要忍受。这是需不需要的问题,而不是擅不擅长的问题。擅长不代表需要,不擅长不代表不需要。所以,史蒂文教授“安宁欲望”比例原理的逻辑前提是错误的。
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理论都认为人们回避压力情境的驱力是非常强的。事实上,心理学家们都一致地认为人们天生会选择回避压力和焦虑,以至于他们几乎无法解释为何人们也会主动接近充满压力的环境。比如,在棒球比赛中最紧张也是压力最大的时刻,就是替补投手被叫上垒的时候,尽管如此,球队经理做出指示的时候,替补投手还是迫不及待地冲上场。如果针对焦虑和压力的心理学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在这样紧张激烈的情境下,要缓解焦虑,替补投手恐怕只会躲得离赛场越远越好。
——《我是谁:成就人生的16种基本欲望》
我并没有接触过“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学家们,但是“无法解释”总是让人觉得无法成立,因为它成立的前提是“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理论都是“瑕疵的”和“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们都是“无知的”。当然,我们的目的是在于解释,而不在于纠结史蒂文教授的话中话。
人类的天性虽然想要回避压力,但主动接近压力的行为并不与这一需求相违背。这是因为主动接近压力是具有目的性的。早期,人类在原始森林里生活时,人类建行防御设施目的是为了防止野兽的攻击(回避危机与压力),而人类主动接近野兽目的是为了捕杀它们从而获得食物来源(接近压力、消除压力)。所以,无论是回避行为还是接近行为,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生存。如果我们只是从表面行为片面地看待,很可能就会得出矛盾的结论。对于史蒂文教授举例的棒球投手的行为,按照我现在提出的逻辑,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替补投手接近压力的目的是为了队伍的胜利而上场比赛(荣誉),而不是因为其不想要回避压力或对平静无需求。
如果真如史蒂文教授所说的追求与接近是矛盾的,那么我们早已消亡,因为我们追求平静就意味着不会去攻击其他动物——因为那会带来危险。说得严重点,我们即使待在家里也是有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可以说,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危险的存在,这样我们就会因为人性对平静的需求而导致永远活在焦虑之中。这样的结果显然违背了真实情况。
为了解释替补投手的“反常”行为,史蒂文教授在下文中提出了“焦虑敏感”的概念。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理查德·麦克纳利和我共同提出了“焦虑敏感”的概念……我们的核心观点是,人们对压力的解释各有不同。如果人们认为压力会对健康不利或引发尴尬,他们往往会不惜一切代价选择回避。这类人表现出对安宁的强烈欲望,而且有出现焦虑问题的倾向。反之,如果人们觉得压力只是暂时性的干扰,他们对安宁的渴求就会较弱。这类人表现得更有勇气……
焦虑敏感可以简单地解释……替补投手并不反常的“反常”行为。大多数替补投手都认为压力不过是一个短期的干扰,只要比赛结束就会消失。他们并不害怕体验这种短暂的压力,因此该上场的时候他们也不会逃跑。
——《我是谁:成就人生的16种基本欲望》
把人们对压力的理解与对平静的需求进行混同,其逻辑本身就是错误的。正如我上述所说,人们擅不擅长应对压力与需不需要平静是两码事。人们意识到压力对健康不利,做出回避行为,这是所有人都会去做的事。也就是说“意识到”与“做出回避行为”,完全不能证明行为人是属于焦虑型人格还是冷静型人格,因为这两类人都有着同样的行为模式。在压力面前,人们做出的是回避还主动接近行为需要取决于该压力对个体的意义,即所谓的“人们对压力的解释各不同”。而这两种行为都是为了让个体摆脱压力带来的焦虑,为了让个体恢复平静。两种行为带来的效果各不相同,在何种场景应用何种行为是人们在生活中习得的技巧。比如勇敢型的人也会逃避压力的时候。在《加勒比海盗》中,威尔在爱情面前最初表现也是躲躲闪闪,不敢直面伊丽莎白;还有当海怪来袭时,一向热爱冒险、勇敢的杰克也选择了出卖队友,独立逃跑。除此之外,影片中“逃避”与“主动应对”压力的场景随处可见,在同一个人物角色上两种行为也是交叉存在。因此,仅就人们应对压力的行为是无法断定一个的性格,更无法判断人们对平静的需求程度。
人们在追求权力地位、力量、爱情时,需要面对压力。有些压力是短暂的,有些压力是长期的。按照史蒂文教授的说法,人们对于短暂型的压力更愿意去承受,对长期型的压力更愿意去逃避。然而很多人在短暂型的压力面前却选择了逃避,还有很多人则在长期型的压力面对选择了坚持。比如爱情,一句简单的“我爱你”,所能带来的压力是短暂的,但很多人都不敢说出口。反而,人们在需要面对各种社会压力的爱情下选择了坚持,比如东方的《牛郎与织女》、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如果人们因为压力是“短期干扰”而愿意承受的话,那么演讲焦虑症、广场焦虑症就不会存在了。
人们应对压力的方式不同,不是因为人们对平静需求有所不同,而是因为压力应对带来的结果不同。比如社交活动。一次社交过程中,压力是必然存在。这样的压力是社交失败带来的尴尬与自尊受损。如果一个人在每一次社交后都能得到快乐或能得到大部分快乐,那么他就会越来越喜欢社交,在社交面对也会越来越冷静,对于失败的社交要么选择挑战、要么选择回避。如果一个人在每一次社交后都受到了打击或受到了大部分打击,那么他就会越来越讨厌社交,在社交面对也会变得越来越焦虑,对于所有社交都可能选择逃避。
需求产生动机,目的影响行为,结果产生模式。人们对生存的需求产生化解压力的动机,不同的目的决定了人们采取的行为方式,反馈回来的结果固定了人们行为的模式。这是一个基本的原理,需求、目的、结果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又会让这一基本原理产生变数。
总而言之,人们化解压力不单单只是为了获得平静,更多的是为了获得资源。因此,简单地用平静需求评价压力应对行为是不够严谨的。
· 待续 ·
预告:下一章《总结》
本书全名:《一次自我的探寻:史蒂文<我是谁>读后感与自我领悟》
书本简介:可见于连载文集-首页介绍
完成与更新说明:全书内容已经全部完成,目前善处于修订阶段。
致谢:感谢所有阅读本作品以及为本作品点赞的读者们,大家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PS:如果大家有任何的疑惑、建议与批评,随时可以对作品进行评论、畅所欲言,大家的建议与批评也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最后再次感谢每一位读者,谢谢大家。
声明一: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二:本文为原创作品,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