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百度)
“这场争论本身并没有分出胜败,因为两者所强调的初心,却是在两千年多来不断的引导着人们,从圣人们的观点中去寻找自己的内心。
最近有个流行的词语,叫做不忘初心。这个初心,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溯古今,我在阅读古代历史的时候,也发现中国古人,就有许多不忘初心的故事,觉得很多还挺有趣,所以今天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分享主要是两个部分。
首先我们来看看初心的渊源,一个是初心的着落点,也就是在一个心字。我们可以从心这个汉字的发展历程,来看看其内涵。
最左边心字,也就是最早的心字,从字形看就知道,心字是个象形字,这里就有意思了,在蒙昧时代,人们是如何得知人体心脏的形状的。从文字的历史来看,我们可以猜测到一二。目前发现最早成体系的文字主要来自于殷商的甲骨文,而殷商时代崇尚人祭,有的还会把人体杀害宰割以后用于祭祀,而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就看到了心脏的形状,便也形成了这个汉字。所以,心字的形成历程,可以说是充满血腥。
心字发展到后来,也延伸了一些其他含义,其中就包括有形之心、无形之心等,其中有形之心指的就是传统的说法,意思是处在胸部左侧肺部之中,统称心脏,属于血液循环系统中的重要器官。无形之心,则是灵魂的另外一个名字,也称为心灵,属于某种非物质的东西,于是就有说法,身心健康的人,就拥有生命构造健全的灵魂。这也就是初心的本源所在。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含义上的延伸呢?这个,还得说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大家的思想。
有人说,中国的学问,就是心的学问。儒家所谓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功夫自诚其意,自正其心开始,孔子说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也是为人处世的态度与坚持。在中国文化中,其实关于初心的说法和故事可谓比比皆是,两千多年前还曾有过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争论,本身也就是关于初心的善恶的争论。
《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说的就是人之初心,本来是善良的。到后来的《三字经》里,也就有:人之初,性本善。而另外一位大家叫荀子的,则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则对孟子的说法来了个大反转,以为人之初心是邪恶的。
这场争论本身并没有分出胜败,因为两者所强调的初心,却是在两千年多来不断的引导着人们,从圣人们的观点中去寻找自己的内心。这里我们单独来说说孟子,其语录中还曾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意思是说:伟大的人,不偏离他的纯洁善良的心。这里的大人,指具有伟大人格的人,因为道德上的成就与原始纯洁的赤子之心,一定有深刻的关系。而这个赤子之心,并非孟子首创。
在《道德经》里就有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认为,这种单纯的赤子之心,率直、纯真、善良,本身就是一种美德;老子更从反者道之动的立场出发,认为如果人能修行到婴儿般无知无欲、至柔至纯的境界,世上诸如毒虫、猛兽等都不能够侵扰和迫害了。当然,老子的观点太高深,而且也不是一般的寻常人可以做得到的,但是初心,也就是做每件事情的出发点,则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孔子的徒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说的就是每天都要思考自己做的事情。这其实也是儒家中的修心的方法,为什么每天都要提醒自己,就是说要随时追溯自己做的事情是对还是错,这个评判的标准,也就是初心。
在《华严经》里还有更直接的说法,在第十七卷中有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在第十九卷里有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就直接把初心说出来了,何谓初心?在佛教的观点中,认为是我们进入社会的时候,心中秉持的那颗当仁不让的责任心,那份最真诚质朴的要做出点成绩的愿望心,也就是想做出成绩,赢得认可,不管是自己的认可,家人的认可,还是朋友的认可,或者其他人的认可,都跟这个初心是有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