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传统儒学“孔颜乐道”为主干,将古代儒学心性学与现代心理学进行整合,旨在帮助读者了解中国传统心性学和现代心理学当中提升幸福感的途径和具体方法,使传统心性学更容易被当代人接受和应用,帮助人们发挥内在潜能和优势,提升人生幸福感。
第一章主要论述“孔颜之乐”的来历及其传统意蕴,并进行了心理学上的定位。认为“孔颜之乐”是接近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实现达成时的状态,在具体的体验当中,接近于马斯洛的“高峰体验”和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心流体验”。通俗地来说,就是全心身地投入特定的生命活动、投入当下生命体验的快乐感和幸福感。
第二章主要论述作为自我实现倾向的“孔颜之乐”,为什么在生命活动中会遭遇到困难。这触及到了人性的另一面——习气。传统儒学心性修养的关键之一在于克服和改变不良的“习气”,使人的天性、天心流露。与传统儒学倾向于道德论不同,本书对“习气”进行了心理学诠释。认为习气是人类在群体进化和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习性化反应。并从身体、情绪、思维等方面对习气进行了区分。提出应该正确认识习气的特性,进而科学地疏导和对治,使自我实现的潜能得到发展,从而趋向“孔颜乐道”。
第三章主要谈静坐。传统儒学心性之中,“变易气质”最得力的方法是静坐,宋明儒学大家几乎没有不静坐的,有的甚至是以静坐为主要的体悟方法,这个传统一样延续到了近代,梁启超、郭沫若、钱穆、梁漱溟等国学大家无不习静坐,千百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只是传统儒学的静坐法一般比较简括,观点也比较分散。本章对传统儒学静坐进行了梳理,使读者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传统静坐的一些方法和作用,同时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对静坐如何能够变易气质的心理学机制进行了说明。在后面的练习当中,也简单介绍了当前比较流行的正念静坐的方法。
第四章主要谈“自诚”。在传统儒学中,“诚”不仅是做人根本原则,而且上升为天道,是天地自然的根本法则。本章主要是从心理学的层面,论述人保持内外一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面对真实的自我。
第五章重点谈“自主”。有人说儒学是“为己”之学,其实是说,人要有自主性、主动性、自觉性。本章从心理学“自我决定论”以及“自我控制感”的研究出发,说明了人对自我进行有效控制、有效选择的重要性。
第六章重点谈“自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之一,也是人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本章并以“心流”体验为重心,论述了如何在工作、学习、休闲等方面实现自我的创新与进步,以及在全身心投入的“心流”体验当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快乐。
第七章主要探讨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象征意义,并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礼仪与艺术等象征生活对心理的转化作用,以及在处理自我内在和外在关系方面的作用,
第八章探讨了儒学“亲其所亲”、“推己及人”“仁者爱人”等伦理思想在心理学中的实用价值,讨论了如何获得更加积极的家庭与社会的人际关系。
第九章主要是从自我超越的心理学角度,探讨了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即如何在平凡的当下生活中,获得超越性的精神生活。
第十章介绍了传统儒学的“现成良知”论以及新儒家的“直觉”论,同时结合人本主义的聚焦疗法,具体说明了如何运用我们的身体智慧,在当下生活中“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综合来说,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全书的立论基础,构成了本书对人心特征的基本认识。按照中国传统身心一体的观念,人心是人的整个生命机能的显现。生命机能有两个相反相成的趋向:一个是自我实现和发展、不断进取变化的趋向,另一个是对优势能力不断固化的趋向。当二者发展协调时,人心就会是舒畅快乐的,反之,当固化的力量过大而成为“习气”时,自我实现和发展的需求受到抑制,人的生命活力就会降低,主观幸福感就会降低。实现“孔颜之乐”就在于有效地平衡二者,使人能够全身心地真实地投入当下的生活。
“直心是道,当下即是”是古代儒者的追求,“活在当下”是当代人的向往。但这实践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我们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当下的满足与长远的利益之间的矛盾,面临着理智与情感欲望之间的分裂。这些矛盾之所以产生,是由于我们在进化和成长过程中,固着了太多的习气。从最基本的生理本能,到高级的理性思维,习气贯穿了人类所有的生命活动。实现“孔颜之乐”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摆脱习气的困扰。
本书自第三章至第九章所述的内容,如守静、存诚、自主、日新、礼乐和中、居仁爱人、感通天人等等,都是为了在实践中一点一点地卸掉我们身心上的习气困扰,使我们的天性得以自然流露。第十章则说明了,在习气困扰减少而身体直觉敏锐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协调当下种种身心矛盾,使当下一刻变得不纠结、不徘徊,在任何情境当中都能够“率性而为”“顺情直出”,真正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传统儒学当中,通往孔颜乐道的方法有很多,但本书只选取了其中的几个方面。它们不是儒学的全部,也不是心理学的全部,但却是儒学和心理学的交汇处。它们既有传统儒学的修证来历,也有现代心理学的佐证。通过这些,可以了解传统儒学是如何来修养我们的心性,也可以了解如何利用现代心理学提升我们的幸福感,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当我们愿意实践本书中的内容时,那么我们就已经行走在了孔颜乐道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