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海懿
偶然发现电脑屏幕的右下角出现了一个节日的倒计时标志。每当一个法定节假日结束,就会开始新一轮距离下一个假期的倒计时,而每次临近放假都会接到爸爸的电话。
爸爸总是以不经意的口气随口问:学校有什么事情要忙吗?放假有没有时间回家啊?如果我说回去,爸爸就会兴奋像小孩子一样,盘算着去买这个,去买那个,碰到邻居阿姨问怎么买这么多菜啊,他骄傲地说今天儿子回家。就像倪一宁在文章《拆掉秒表的人》中写道:“跟爸爸打电话商量订几号机票回去,我雀跃到赤脚站在瓷砖上,却一点不觉得冷”。在电话的这端,我依稀可以看到爸爸雀跃的神态,像小孩子吃到了心仪已久的糖果一样,鼓着硬邦邦的腮帮给人看。如果我说学校有事,不能回家,爸爸说没事儿,你自己安排好就行,先忙自己的事情。尽管爸爸掩饰的很好,但是电话那端的落寞情绪好像会沿着电波传过来,仿佛看见爸妈在小区门口张望的神情,焦躁的脚步,竟让我觉得有点不忍。
这让我想起每次回家妈妈第一句话问的不是路上累不累,而是你什么时候回学校?我笑着说,妈妈哪有您这样的,儿子刚回家您就盼着我走啊。妈妈说,提前问了,心里有准备,省的你突然要走,心里空落落的不适应。我笑了,妈妈也笑了。我笑妈妈的感情中带着一种笨功夫:问了,我走的时候,就不会空落落吗?问了,我走的时候会更心安一点吗?也许妈妈的笑中有一丝的无奈和酸楚,还有一些我品不出的味道。看小甜写的文章《女孩子放假在家要陪爸妈》:“如果你和你的男朋友要携手共度一生的话,更不急这一时一刻。至少现在中国的现状,父母养女儿是一件赔本儿的事情。辛辛苦苦养了二十几年的女儿转眼间就成了别人家的媳妇,过年过节要先在婆婆家过,所以,放假回家好好陪着爸爸妈妈。”无论男孩女孩,随着年龄慢慢增长,我们都觉得自己有很多的事情要去做,去闯荡,去旅游,去恋爱,去疯,去跑,唯独不愿意呆在家,好像那是一件很怂的事情,会受到别人的异样的眼光嘲笑。跑的远了,回过头来,却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萦绕心头,总也挥之不去。
于是,每逢过节的日子,会想着要回家陪爸妈好好过个节,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也许,对于父母来说,节日不仅仅是一个日期符号,更是一种亲情的象征,子女在家的每一天,他们都感觉像是在过节,因为他们觉得家人在一起才算是节日。在海上工作了几个月的师弟休班回到家,在朋友圈发状态说:吃完晚饭,老爸说家里还有两个烟花没有放,非拉着我到外面看他放烟花。我问今天是什么特别的日子吗?老妈说过年你不在家,就留了两个等你回来再放。对我来说今天不是特别的日子,对他们来说,今天是我回家的日子。
子女在家的日子很平常,在父母眼中却像节日一样,没什么东西可以媲美。也许你已经忘记了哪天离开的家,于是笑着跟爸妈开玩笑说,考考你们的记忆力,还记得我哪天离开的家吗?爸妈没有抬头,却异口同声的说出了一个日期,竟然一天也不差,你怔怔的愣了半天,想说什么,却也知道自己输了,你在学校和单位可以交出令所有人满意的答卷,而你本身就是父母的答卷,他们的一笔一划都在你身上,在心里不知道计算了多少遍。
曾经幻想是不是有一个平行时空,里面有着往来流转的各种电波,记录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爸妈在我们离开家的日子里就在这些杂论无章的电波里面分分捡捡,归纳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仅仅是听声音,他们就可以猜到我们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许,本来就有一种电波,直通爸妈的心里,源头是我们,终点是爸妈,那种感情啊,只有我们知道。
人人:http://www.renren.com/397548972/profile
微博:@懿想天开w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