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亲子关系

大人和小孩的沟通永远不畅通。

大人和小孩进行语言或思想对话的时候,潜意识中不把对方当作一个独立的平等的人格对话,不像和同事、上司、邻居、同学一样。

小孩为什么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思想羽翼越渐丰满,独立人格逐步建立起来,她们开始成长为一个人。不依附于其他的,大脑脱离母体的人格,他们开始寻找,质疑,有自我意识,尊严,保护机制。就像世界上任何一个成年人一样。

青少年时期,人格是动荡的,因为处在一个边缘,退一步就是幼崽,父母的依附品,父母思想的衍生品,进一步就是脱壳而出的,皮囊不黏着任何其他个体的独立体,所以这个时候最迷茫,他处在一个交叉口。然而叛逆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

孩子说的话越来越少,是有原因的,而且深刻的原因在于大人的立场滞后太多拍,孩子已经在交叉口,但大人却无法观测,或是能力不足悟性太差观测不到,更甚者根本无意无心去观测人这种生物在阶段性的蜕变。

所以沟通时候,往往不在同一平面上,大人总说:不沟通?我们也想沟通啊。

但,其实他们真的想要沟通吗?他们到底希望着在自己说出话后,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状态和回馈呢?

更多的,他们想要的只是一个“姿态”,一种“再怎么样,我都是在上的”,简单的说,就是对方“服从”的回应。还有一种是,保持自己在”教导者“的姿态上的回馈,满足自己“好为人师”的虚荣心、地位感。比如小孩说了他和大人不同的想法,而大人想改变这种迥异,觉得小孩需要纠正,纠正到跟他一样。所以大人想听到的是"嗯,我知道了"——而不是“我还是不同意”。

对于前者,家长更可能将其视为一次“成功有效的沟通”。

小孩真正的思想被堵死——也许他们每个或多或少尝试过说一些话,但家长意识不到,他们得到从小孩那里传来的信息,很少人能够“过脑子”,把这些当作来自另一个非自己的、自己所属的、附庸自己的、而是“他人”的人格,他们简单粗暴的将这些信息通通当成“小孩子的东西”,完全不过脑子,或者用“预设立场”过滤掉。

这种过滤掉的方式有很多,有的是粗暴的“你懂什么”,有的是教导姿态“麻麻跟你说哦,其实呢”有的是嬉皮笑脸姿态“哈哈哈小孩子就是小孩子”有的是讽刺姿态“哎哟你还会想这些呐!不错嘛!”——以上姿态让小孩有足够的动力去封锁“沟通”这条通道,因为他们发现“行不通”,“被堵死”——说了没用,大人不理解或者大人根本不把“对我而言很真实很贴肉很肺腑”的话当一回事。

“预设立场”就是毒瘤。引发毒瘤的,是对于一个个独立、成熟人格的不自知。他不懂“我自己是一个人,用我自己的基因创造出来的另一个人,也是和自己一样,平起平坐的,是一个人而已,二者之间不存在什么附庸关系。

由此我认为: 道德习俗在一种程度上,是一种枷锁。

所以当大人们意识到,孩子这个人,有了迥异于自己的东西,脱离了自己控制,其实他是一个不归属于自己附属品的,有着完全独立的人格时(这意味着,有冲突,人与人的等级界限变得模糊),他们深深感到“自己的权威感被打破,被打得粉碎”的强烈危机感。

人和人的冲突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大家都是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就会有异有同,交织在一起,就会碰撞,这是常态,但是换在亲子关系里,这种常态就被“道德”扭曲了。

因为亲子关系,有了”上下等“的分级,有趣的是,这完全浓缩了社会上的等级现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维琪Vicky 01 先遇见自己,再遇见爱情,是比较靠谱的一个顺序。 因为,只有保有自我,才能成全爱情。 爱是...
    维琪Vicky阅读 5,497评论 12 25
  • LeetCode 343 Integer Break ==============================...
    ShuiLocked阅读 1,092评论 0 0
  • 小快手又来交作业了,自从感受到了画一幅美丽的导图所带来的愉悦和欣喜之后,我就一发不可收拾的想要把导图画的更好...
    咻咻223阅读 3,101评论 0 1
  • 静下心来看奥斯卡第5届获奖影片。这是一部1932年的影片。黑白。但却意味深长。 不由得去赞颂前人的优秀,其实我们真...
    濮阳瑾阅读 3,71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