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文/五月石榴
《孔乙己》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有人认为是笔误,有人认为是有意为之,但多数认为是有意为之!
认为是笔误的,主要是觉得此句中“大约”与“的确”矛盾,一个是肯定语气,一个是否定语气,的确,在规范的白话文当中,是不能同时出现这两种语气的。
然而,作为一代文豪的鲁迅,他的作品是现代白话文的典范,岂能出现语法错误?所以读者认为定是有意为之,究其原因,各抒己见,各有立场,均合乎逻辑!
诚然,鲁迅作文,语言能力无人能及,如果是笔误,发表之后,他本人定能发现,要么及时矫正,要么发文说明,不会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给后人留下不解之谜。
鲁迅的文章有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有时很难理解,逐字逐句看似不合逻辑,实则另有深意的不乏枚举,也许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吧!
新文化运动推出白话文,与八股文言文决裂,但是从文言文中破土而出的先驱们,不免也带有八股的影响,用现在规范后的语法理解有时会错位,感觉不那么流畅,甚至感觉晦涩难懂。
单这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就令人费解,猜测不已。其实,这是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矛盾的语言解释矛盾的事实,揭示某种现象时强调程度感觉还不够,遂用这出奇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以毒攻毒”。鲁迅是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掘墓人,就是他用犀利的笔触捅破了旧思想的脓包,刮骨疗伤,病入膏肓,必须用猛药,他的文章就即是一副猛药,他的文字则五毒俱全,令封建思想束缚了几千年的灵魂震颤,让愚昧无知的华夏子孙苏醒,让沉睡的东方雄狮再次怒吼。鲁迅弃医从文,放下了肉体的手术刀,拿起了灵魂的手术刀,这灵魂的手术刀,它的锋利岂能寻常!
孔乙己是封建思想毒瘤的受害者,也是其代表,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穷困潦倒,可有可无,悲惨至极!“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是事实,常客长时间没见,一个再无去处的穷书生,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死了,可他的死对大家来说无关紧要,因为麻木不仁的社会人都是麻木不仁的,用最简洁的词语形容这种腐朽的漠不关心,“大约”最贴切不过了。
鲁迅的语言在不合逻辑中表现出了紧密的逻辑,就连他文章的题目都锋芒犀利,震撼人心——(《狂人日记》,《呐喊》,《孔乙己》主人公姓孔名乙己)
鲁迅的语言风格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不同时代的人对它的理解不同,也许只有他那个时代的人最能理解,或者理解最贴切。现在看来,与其思想的共鸣逐渐减弱,读者心中的印象是固有的文学形式,教科书式的认知,或戏剧化的演绎。
“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跌断,跌,跌……” ——孔乙己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