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就想写下第二篇对于自己实习经历的总结了,拖拖延延。
因为工作的压力我可以花十几个小时,连续写几千文字。
怎么到自己想写东西的时候就一直拖延?
这个周末我专门申请不加班,决定要把它写下来。
除了要把心中所想告诉身边在乎我的人,或者也可以给你们以借鉴和了解。
但我更希望再严肃、认真地和自己谈谈。(本文涉及到保密协议的工作内容,将模糊处理)。
1
我对“杨超越”无感
我刚进入网易做新媒体的时候,和五个月前初进央视节目组一样,觉得焦躁而不安。
正如自己上篇实习记一所说,想像和现实是不一样的,这句话适用于人生的任何阶段。
记得大三还在校的时候,有老师曾在讲台上放央视的综艺节目《朗读者》,放得我心情澎湃激昂。
当时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去这样,有文化,有内涵,有意义、有价值、有追求……(相关褒义词自己搜)的节目!
后来入职后仅仅两个多月,我就改变了想法。当然,公司很好,是因为我自己。
且听细说。
今年7月多,在大三结束的时候,我如愿来到了央视创造传媒。进入在中央一套播出,撒贝宁和尼格买提主持的《加油向未来》第三季节目组(下面文章简称《加油》),这节目在上个月刚刚播完,我为此发过朋友圈。
“为中国少年埋下科学种子的节目”,无论如何,曾经参与,我都以此为傲。但这并不是我的方向。
曾经我以为去所谓的大平台、大公司,去做高大上的节目,做高端的内容,是我的归宿。
其实不是。至少,对于我来说。
我不想去做火热的纯娱乐内容,也不适合所谓的上层高端和大气。
我基本不看《创造101》,对杨超越无感。也不在乎《偶像练习生》,对蔡徐坤没有兴趣。
我不希望《延禧攻略》如此火爆,对《澳门风云》还能拍到第三部也非常不满。
每个人的三观都不同,我能尊重和理解,但表示反对。
也许以后有人给我三万、四万、五万一个月,让我蹲在杨超越身边,让我千变万化、千方百计地夸她,我也做。
但在没有人给我这些钱之前,在大家都是五六七八九十千一个月的工资时,我,不做。
每个人每个阶段总是在变化着的啊,人在社会都是社畜,谁不知道呢?但我实在是希望有那么一段时间是可以维持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我还是希望去做新闻或者纪录片,希望去做关于具有公益性质的内容。无论是文字、视频还是其他,我想去展现那些真实、美好、细小的事情。
我觉得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是重要的。韩寒说,哪怕你喜欢研究蚯蚓,那你也要坚持去做。
你想将杨超越捧为释迦牟尼;
你想盖一所比央视大裤衩都奇葩的房子;
你想研究一种吃着像香蕉的苹果;
你想把北京的雾霾卖给海南人;
你想教育一群傻不拉几考不上大学还敢见义勇为的学生。
这都可以。一定要找到自己想做的啊!
只要饿不死,挣钱永远不是第一位的,关键在于是否开心和满足。这是我的人生观。
在家里没失火、亲人没得癌、下楼没摔断腿之前,不会改变。
2
这种感觉叫做“虚荣”
我在今年7月还没有实习的时候,还没有上面那些如此确切的想法。
在学校的时候,曾听起过同学和老师,提起过有学长进入了央视、湖南卫视等工作,见到了某某明星,拿了多少多少钱。
我当时觉得挺崇拜,我们这些未曾经历过繁华和名利的人总是会抱有期待。
拿传媒领域来说,是和明星、名气、热点很贴近的。
曾经我看《朗读者》的时候,想过我如果成为其中一员,坐在台下,看着董卿,听着万千观众的夸赞,那是多么牛逼;
曾经我看到腾讯、百度、网易这些名字的时候,也会想起成为其中的一员,在高楼大厦中出入,关系着无数用户,那是多么厉害;
曾经我看到央视,看到北京绚丽多彩大都市的时候,也会想过我身处其中,荣耀加身奔波打拼,那是多么充实。
可是啊!还是要看清自己啊!我得看清楚自己要什么。
入职央视之前我曾回趟老家,我爸对于我实习这件事甚觉欣慰。如果不是回家,我都不知道他们那辈人对于名头这么看重。
我从小成绩不好,爸妈一直都为我忧愁,他们整天忙于生意生怕我以后养活不了自己。
我也没什么值得让他们骄傲的,我活到现在让他们骄傲的事情屈指可数。
小时候唱灰太狼歌曲引来村里人都来观看;
高中时在《意林》发表第一篇文章;
高考时凭借艺术生的身份考上了个二本大学。
这次进入央视实习也算一个。
我回家的时候,爸妈一碰到邻居就逢人说我去了央视。甚至我到市里去我爸常去的手机店修手机的时候,店老板也问我:
“你爸不是说你去了央视么?”
我愕然,我说我正准备去呢。
我也避免不了虚荣。我甚至期待邻居、亲戚向我求证,甚至在火车上,我都希望那闲聊的大爷大妈来问问我在哪工作。
那我就可以心里很装逼,但装作毫不在乎地说:“我在央视节目组实习。”
没有刻意隐瞒“实习”,是我仅存的良知。
后来进入网易实习的时候,虽然网易也是全国知名的互联网企业。但毕竟不具有官方性质,这种装逼的感觉淡了许多。
这种感觉叫做“虚荣”,包括我自己,很多人一辈子都会被这两个字驱使,从而忘记自己真正想要的。
3
在“大船上”的纠结
从上篇实习记二接着来说,我进入央视节目组的事情。
我入职前几天,还没分组,我先和几个同期实习的实习生待着。她们比我早来几天,分到《加油向未来》第三季的统筹组。
那个实习生小组基本都是女生,就我一个男生,在网易也是这样。说起来传媒这行的女生不仅多,还都挺漂亮。
无奈我一心为工作着想,心无旁骛。我要是像我大学对床的潘姓室友一样风流成性,那应该也会多很多乐趣。可惜,我是个正经人(在此划重点)。
这个小组的工作需要到翻译整理一些国外的视频,连学音乐的小姐姐也都做得津津有味。我自惭形秽,我的水平只能看懂单个的单词,整句我就只能靠网易有道翻译(自发打广告:网易出品,必属精品)。
但我依然还是做不了这工作,好在几天后我被调到选手管理组。原因据组里老师说是当时男生少,比较抢手。
但是英语是我大学的一大遗憾,不是说考证、学位或者其他,而是它真的会阻碍你的进步。这个道理我在大学就知道,但就是没好好学。只能把这个希望寄托于以后。
因为《加油》是科学类竞赛节目,所以选手变得很重要。无奈我当时进入组里时,节目已经录完了四期,选手基本都已经招募选拔完毕,只是个别还需要确定。
我得以参与寻找选手的环节,在微博、知乎、QQ等,以央视选角导演的身份来联系沟通,这是一个体验感很好的过程。也又是一个虚荣的过程。
很多人看到“央视选角导演”这个名词还是会欣喜的。
试想一下,你刷着抖音,吃着苹果,准备混过又一个平凡的一天。忽然有人加你微信:
“您好,我是央视选角导演”。
你第一反应就是惊喜,第二反应才是垃圾骗子。
经历还并不丰富,当了这么久普通人的我,作为使用者使用这个名头时,我同样感觉良好。
在外录制节目的时候,在节目组预定的酒店,工作人员出了差错,我可以生气地质问她们下次不要再犯!
节目播出的时候,我可以发朋友圈,央视、明星、热搜都是可以炫耀的名词。
滴滴打车,和司机聊天,他羡慕我能见到明星,我也可以装逼地说,哎呀,见多了就烦了。
但我空闲下来的时候,我还是会问自己,你是学编导的阿,你不是想做纪录片吗?你不是想呈现真实和细小吗?现在带着名头和人打交道是什么意思呢?
这些疑问从我入职开始到离开,从未停止,一直纠结。
起初我以为是选手组的问题,我想我应该去导演组或者什么组?可以直接参与节目的编排和导播,体现我的能力和价值。
但是阿,仔细看看节目和工作。
选手组要征集选拔选手、对接选手安排录制、调整选手录制状态……
制片组要负责节目的整体运行花费,给选手、嘉宾和工作人员,订机票车票、安排酒店和车辆、接洽场地和各种补给……
项目组要寻找实验课题、和各方合作验证试验、现场负责每个实验项目的实施……
摄像组运用着各种各样的装备,拍完正片录后续采访,录完采访录广告……
即便是统筹组和导演组,每个人的分工也是细致而具体。
我也忽然发现我并不太想看《朗读者》,当初我只是觉得这个节目是高端的代名词。或者在我喜欢的胡歌出现的时候,我才特地搜来看,但连他读的文章我都快进着看完。
大型综艺节目就像一艘巨大的航船,已经开始运行,每个人身处其中,各司其职。作为其中的一个水手,我无法改变它的航向。
我回想当初我上这艘船时,不是因为它是我想要去的地方。而是因为我看到这艘船是如此巨大和华丽,我才兴奋地一跃而上。
《加油》作为一档科普节目,在国内来说,无论是科学知识、趣味性还是制作质量,都位于顶端。
央视创造出品的《朗读者》《经典咏流传》多档节目,也是央视创新转型的有力证明。
如果我的理想在于让高端的内容更高端,这无疑是很好的平台。
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文,他们代表着未来,在于让社会更高端。
但是我想就在当下,去看看平凡大众的那些具体的人和事。
4
我不以明星而感到快乐
在央视之前,我面试过湖南卫视。同样不是因为喜欢那些娱乐综艺和明星,而是因为热度和好奇。
虽然芒果台当时没有面试通过,但是现在我感激他们。不是因为我去了更高的平台,而是因为我如果去做了真正的娱乐之后可能会更加焦躁和不安。
初次进棚录制时,组里老师告诉我工作人员要穿黑色的衣服,避免在录制现场显眼。
那时大学室友小潘子还在北京,和他一起专门去买了几件录制穿的黑色T恤。
带图案的黑T恤录制时显眼,不带图案又显得难看,我为此纠结了好久。
工作人员要提前去往录制棚,录制前一两天,大家在公司集合,一起去往河北的廊坊大厂影视小镇,那是录制棚的所在地,而所谓的录制棚,其实是一个千平左右的几层房子。
节目组不仅把工作移动到录制大棚,还移动到了那座大厂最高建筑,喜来登酒店的房间中。
有些人凌晨才回来,有些人凌晨还出去,这都是常态。
第一次进棚录制也最难忘,经历之后才会归于平常。
廊坊大厂的影视小镇上,是不少节目的录制地点。在《加油》的棚不远处,就是优酷《这就是灌篮》的大棚。当时看到有一种奇妙感,平常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现在实实在在就在你的眼前。
节目组每个人员都需要佩戴专门制作的证件才能入场,每层都有保安把守。
选手组带着选手一早从酒店到大棚,先进行服装更换和化妆。不得不说,化妆实在是一个神奇的事情,平常看着不太出众的普通男孩女孩。化妆之后,立马成为光鲜夺目的所在。
在一楼,高达几十米,几百平方米的的大棚处。大大小小的灯光闪耀,大屏小屏产生充满科技感的图案。给人营造一种在未来,在星空之中的感觉。
观众已经提前进入场内,热场的主持人拿着话筒说着一个个笑话,提升着观众的情绪,一阵阵爆笑在场中回响。
现场导演组坐在场外一排屏幕前,进行整体调配。
摄像组调整着机位,摇臂、长焦镜头等准备就绪。
答题设备组一遍遍调试着几十个选手的答题电脑,测试程序。
音频组一遍遍调试着现场话筒和小蜜蜂。
……
棚外的实验项目组,也以早早调试好项目。等待时间一到,推入场中。
上百个穿着黑衣服的人,忙忙碌碌穿梭其中。每个人拿着对讲机忙活着自己的事情。
选手准备就绪,从楼上进入场中。主持人撒贝宁和尼格买提准备就绪。
3、2、1……
“加油 向未来,你的前方是星辰大海……”,撒贝宁和尼格买提伴着歌声进入场内。
如今这一切回想起来,经历过,会更加懂得。
我以为我初次见到撒贝宁的时候,会挺激动的。
我至今记忆最清晰的,是录制中途,在场外的休息区休息。撒贝宁坐在我前面时,我的那种奇妙感。
这比现场观看他的主持,更加感受得真切。
我想中传北电那些刚刚考上大学的学生,初次见到他们的那些明星导师时,也会有这种感觉。
包括郎朗、丁俊晖等人在我面前走过,实实在在地看着他们表演的时候,我都会有。
我依然会有些激动。做了这么久的普通人,离这些耀眼的明星们如此之近。
但录了几期之后,我仍然会想。我不是喜欢他们,我只是喜欢他们背后的巨大关注度。
即便撒贝宁是我很喜欢的主持人,但我没必要为此而工作。即便是我最喜欢的明星胡歌,我也没必要为他而工作。况且娱乐圈还有那么多我不喜欢的人。
即便我拼尽全力可以和他们更接近,但我不想了。
接近明星和热点可以满足我的好奇和虚荣,但我不因此而感到快乐。
5
我更想到低处去看看
我所在的选手组,直接对接选手,是与选手接触最多的。
当时已经录制的四期节目还没有播出,我刚去没有影像可看,需要通过组里的选手卡资料来辨别选手。
我在认人方面没什么突出的天赋,只能一遍遍看着资料来记。
说实话,作为一个一直以来的差生,最开始我在这些大多是名校出身的选手们面前有些自卑。
清华、北大、科学院,还有国外来的留学生。清华的陈鲲羽被观众奉为“鲲神”。
即便是小孩子们,也是东北育才、北京六中之类。六年级的徐晨阁被奉为“天才少年”。
但我现在坐在这里写文章,我仔细回想起来。十分痛恨我当时的感觉。
现在社会的评价体系太不友好,太多人给我们灌输一种简单粗暴的等级分类观念。
作为十八线小县城的农村人,你就在亲戚都是高官富豪的北京人面前低一等。
作为一个工薪基层家庭的孩子,你就在官二代富二代面前低一等。
作为一个普通大学的学生,你就在各大名校面前低一等。
仅仅因为成绩,我踏马的就被社会评价体系归为底层,二十多年来我羡慕无数人,直到近几年我才得到足够信心。
你身边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更要相信自己是唯一的,不要随随便便就羡慕别人,也不要随便就接受别人的不良评判。在没有看清自己之前,很多人不会明白这点。
比起那些天天上热搜的明星,一掷千金的富二代,我倒更希望陈鲲羽、凌然、徐晨阁等获得更大关注。还有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夺冠的外卖员雷海。
因为他们的获得的荣誉尚且有迹可循,我心悦诚服。
至于那些演技不行,唱歌不行的明星,还火得不得了,我对此郁闷不已。这是我不去娱乐综艺的原因之一。
就算是我对陈鲲羽等人如此服气,对这些具有科学、人文性质的节目如此赞赏,但我依然决定退出。
真人秀竞赛节目毕竟是真人,即便节目组为了看点而刻意强化的人设,也是在选手原本的特点之上。
夺冠的陈鲲羽其实不仅是观众众望所归,也是选手们所期待的。
在决赛之前,其他选手们和节目组,都觉得陈鲲羽获胜希望较大。而鲲羽的人气也是最高。
除了他的实力之外,也包括性格和为人。虽然和他接触不长,但我用一个词“简单”可以说明他的一部分。
鲲羽和其他几个选手一样,都为知乎大V,他喜欢写科幻小说,不少人曾看过。
别人有时候会夸赞他聪明,知识储备丰富等。他会说在清华,师兄弟们厉害的多得是。这不是谦虚。
对待工作人员平和直接,也没有个人能力强而带来的嚣张跋扈。通常你跟他交流,你不用费心猜测他话语的深层意思。
季军凌然在节目结束后曾写过长文。在新加坡已经工作的他,参加节目之后,重燃对科学的热情。辞掉了工作,决定来为科学事业出一份力。
凌然作为新加坡的博士,曾在一期节目中落败给小学生徐晨阁,招致网友嘲讽。有其他选手为他打抱不平,发文反驳。
后来有一次录制节目,凌然在场中说到激动处而流泪。中午吃饭时,我端着餐盘走到他身边,告诉他,节目呈现的永远不是全部。输赢不是目的,让观众产生对科学的兴趣才是。
无论他有没有听进去,这都是我的真实想法。节目的意义,不在于参加节目的人,而在于观众。
还有亲和可爱的化学科研博士张昊林、讲解最能使观众听懂的孙玉焜孙老师、像是高中生的小学生徐晨阁……
一个个特点鲜明,姿态各异,热爱科学的人,能够认识到我倍感欣慰。
或许有一天,他们能够成为更耀眼的明星,被更多的人所看见。
但是我决定退出,因为比起已经走向社会高处的他们,我更想到低处去看看。
我想看看那些小县城中独自在家的老人;
看看都市中重复着生活的白领们;
看看整年不回家的工厂工人;
看看已经难以维持生计的耍猴艺人;
看看每天被城管驱赶的小摊小贩……
这都是具体而深刻的人阿,这才是生活。
我胸无大志,还是想做个普通人,只想将平凡而美好的生活呈现在大众面前,将细小和恒久的问题再次展现。我希望可以这样。
6
愿我们这些普通人都能如此
我在央视实习两个多月请辞,进入网易新闻做新媒体。
现在的工作主要是文字相关,这和我大学的编导好像没什么相关。而实际上,将来我的主要方向也应该不是文字。我还是希望去做视频。
之所以决定来网易,是因为我想验证自己一个长期的想法。
长期认识我的人,应该知道。从高中开始,我就希望在文字上发挥自己,甚至希望成为作家。
我一直以为我在文字上尚属可以,但是自高中以来,基本没有坚持写作。
很多人有一种想法,就是他往往会认为自己某方面可以,但就是不去做。
但是一有人指责说他不行,他就立马反驳说我只是没做,这方面要做的话我就一定行。这是屁话。
我实习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开阔眼界。二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无论是进入央视还是网易,都是为此。
互联网企业总是很忙碌,这点在晚上的时候你会看得尤其明白。
网易新闻所属的网易传媒(北京)在中关村软件园。这里有另一个别称,“中国的硅谷”。
网易的对面便是婀娜多姿的新浪大楼,后方便是横跨大马路的百度大楼,右前方就是楼中间有个洞的腾讯大楼。
我所在的工作室运营的《槽值》、《谈心社》、《网易公开课》等内容品牌,粉丝数总计有几百万。工作总是很忙,常常加班。
无论多晚我下班回家,总是会看到各家仍然灯火通明的大楼。
我每次走在路上都在想,我不要这样如此忙碌的工作。
自实习之后,我几乎每隔几天就会给家里打电话。在学校的时候,远不是这样。安逸的生活使我通常几个月才打一次电话。
进入社会之后思想几乎时时在变动,没有做到想做的工作,没有遇到志同道合的人。身在他乡的孤独感便更加强烈。这点,无论一个人如何掩饰,都逃脱不掉。
“北漂”二字之所以被人认同,不是没有原因。
我想,如果我不是在寻找自己想要的,我不会如此坚持。
网易的实习我准备在今年过年时就结束,未来到底在哪里呢?
即便实习了这么久,我也依然模糊。
有时候我也甚至觉得人不要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那么随随便便的活着也挺好。
但是我还是做不到,心中想要的就像一座基石,对我来说,它只可以加固,不可以毁灭。
当你有一个基石之后,即便你长得不行,出身普通,说话结巴,没上过大学。
你也不会轻易羡慕别人,不会随便放弃,不会在人前自卑,你是一个踏马的具独特的人。
愿我们这些普通人都能如此。
还是那句话:
在家里没失火、亲人没得癌、下楼没摔断腿之前,我将一直会是这么一个人。
至此,以后再续。
声明:本文未经作者允许,不得擅自改动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