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取益州
刘备在东汉末年的历史舞台上是一个不可轻视的人物,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他早已占了两项,即天时与人和。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这恰好给了刘备施展其抱负的历史舞台,此为天时;赤壁之战后,刘备手下已拥有一大批文臣武将,都是刘备的患难兄弟,如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此人和也。这样,刘备想要成就霸业,所缺少的正是地利一项。
建安十六年(211年),按照诸葛亮的计划,就是要向益州发展的。正好在这个时候,一个天赐良机落到了刘备和诸葛亮手里。刘璋害怕曹操攻下张鲁之后进兵益州,就听从了张松、法正的建议,主动请刘备进川,这相当于送给刘备一个天府之国,补其地利。
刘备占领益州后,自称益州牧,论功行赏,拜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兼益州太守,封法正为蜀郡太守,让他管理成都。但是在攻打雒城的战争中,刘备的主要谋士庞统被刘循射死,不幸阵亡,年仅三十六岁。
诸葛亮主张实行法治,来帮助刘备整顿益州长期以来混乱、松弛的社会秩序。诸葛亮执法严明,赏罚分明,"无恶不惩,无善不显",在他的治理下,益州社会秩序明显好转。
刘备用了三年时间,拿下了汉中全境,成为汉中王。
关羽大意失荆州
建安24年七月,关羽为了配合刘备在汉中的军事行动,率领一批人马攻打荆州北部的樊城,并将曹操大将曹仁围困于樊城。
丞相司马懿对曹操说:"刘备和孙权,从外表看关系密切,实际上很疏远。关羽得志,孙权必然不愿意。可以派人劝说孙权偷袭关羽后方,并许诺分割长江以南的地方封赏孙权,那么樊城的危机自然就解除了。"曹操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关于大意失荆州后,陷于进退失据,腹背受敌的困境,遂西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这时,陆逊乘胜西进,夺取了宜都。
关于看到麦城东、西、南三面全是敌人,而援兵又迟迟不到,决定突围回四川。
吕蒙知关羽兵少,料到他必然要从麦城北边通西川的小道逃走,就事先埋伏在那里。12月,孙权派使者到麦城劝关羽投降。关羽提出叫吴军退兵十里,然后在南门相见。吕蒙果然退兵十里,等候关羽投降。关羽和他儿子关平趁机带着十几个骑兵,偷偷的出北门向西逃去,被吴将马忠擒获。
关羽和儿子关平一起被杀,死时年约五十八岁。孙权夺得了蜀汉在荆州的地盘,又派人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献公,曹操将关羽以诸侯之礼葬于洛阳城南。
襄樊之战后,曹魏、蜀汉的实力受损,荆州三郡(南郡、零陵郡、武陵郡)被东吴占据,孙刘联盟破裂,引发夷陵之战,成为三国形势的重要转折点。
临危受命
章武元年(221年)7月,刘备亲自率领数万蜀军,向东讨伐孙吴,并命车骑将军张飞率领重兵从阆中出发在江州会师。但在张飞出发之前,他的部将张达、范疆叛变,将他杀死,随后二人拿着张飞的首级向孙权去请功。
关羽死后,蜀军折损了一员猛将,刘备十分伤心。当刘备听说张飞被杀之事时,就更加难过了。张飞雄壮威猛,他的死对于刘备来说可谓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而杀死张飞的两个凶手又逃去东吴找孙权请功,这更是刘备增加了对孙权的愤恨,这也加速了刘备伐吴的行动。
夷陵之战中,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但这一战中两国实力都受到损伤,这为日后双方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了基础。
刘备战败后向西败逃,但是到了益州东部的永安便不再西进。孙权虽然获胜,但是听到刘备驻扎在离边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恐畏惧,遣使议和。
因长期征战和兵败而心力交瘁的刘备同意停战,次年4月逝世,蜀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于丞相诸葛亮,后者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蔚魏。
蜀国在最强盛时期(未失荆州时)约有16万军队,麦城之战后,剩余13万军队,夷陵之战后,蜀国全国仅仅剩余3万军队。
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而隔年君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
诸葛亮花了约五年的时间重建军队,弥平这些判乱,别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这场战役之后近40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汉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重联东吴
诸葛亮认为,为了抗衡强魏,为了最终兴复汉室的大业,必须与孙吴联合,放弃荆州。这说明诸葛亮认识到了自己战略方针的失误,将对蜀国战略方针进行重大修改。
在认识到以前战略方针的缺陷后,诸葛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来弥补。诸葛亮在挑选一个新的能够出使东吴的人才,用新战略,去开辟蜀、吴关系的新局面。
邓芝出使吴国
十六年前,在刘备集团败军之际,诸葛亮毅然前往孙吴,促成孙刘联盟。十六年后,再蜀汉政权危难之秋,诸葛亮又亲自选中邓芝,担当同样的使命。为了表示蜀国的诚意,诸葛亮让邓芝带了2二百匹马,一千段蜀锦,还有其他地方物产作为礼物。
邓芝坦诚地对孙权说:"吴、蜀两国共有四州的土地,大王您是盖世的英雄,诸葛丞相也试一世的豪杰。蜀国有险峻的地势作为防御,吴国有三江作为阻挡,这两项长处合在一起,共为唇齿,进一步可夺取天下。即使是遭到曹魏的攻击也能保全自己的力量,⋯⋯。"
孙权是个聪明人,他仔细体会邓芝的每一句话,领会着这番话所转达的每一层意思。他百感交集的说:"君言是也。"
邓芝出使孙吴后,孙权便断绝了同曹魏的往来。为了表示吴国对恢复旧好的诚意,在邓芝访吴后不久,孙权便派张温回访蜀国。
张温出使蜀国,对蜀国产生了非常好的印象。他感到蜀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上下一心,井井有条,人才济济,一片兴旺。
诸葛亮重视与吴国联盟,他在世时两国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在他死后至蜀国灭亡之间两国也没有发生重大事端。
这充分证明了诸葛亮政策的重要性与正确性。而且,由于双方政治关系密切,使得两者间的经济文化来往频繁,从而促进了蜀、吴两国的经济文化发展。
开府治蜀
诸葛亮主张治国要"礼"、"法"并用,"德"、"威"兼举。
诸葛亮执法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执法以严。第二个特点,执法以明。第三个特点,执罚以平。第四个特点,执法以信。
诸葛亮的儒法融通,使儒家得到了充实,执法家得到了升华,使蜀汉成为三国中治理的最好的国家。
一个国家的执政者,能不能行纳言之政,有没有敢言敢谏之臣,是关系到国家利益的大事,是关系到社稷安危存亡的大事。作为蜀汉实际上的执政者,诸葛亮不仅为后主刘禅谏言献策,而且在十多年的治蜀实践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发现并重用人才。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品质的完善,也是蜀汉政权的幸运。
举贤七则
蜀汉之所以能够立国,立国后,政权之所以能得到巩固并长期同魏、吴形成鼎立之势,这与诸葛亮提倡和实行的正确人才政策都是分不开的。
诸葛亮的人才观点如讲究真才实学、主张尊重人才,主张人才联合、强调推荐人才、重视对人才的考察、提拔和奖赏等等,对于后世制定正确的人才政策都有一定的帮助,甚至到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备战北伐
建兴元年(223年)到建兴三年,诸葛亮在这几年中真的是鞠躬尽瘁。他顶着各种压力,在北有曹魏大兵压境,东有孙权荆州军威胁,南有三郡叛乱的困难形势下,诸葛亮采取了"北抗曹魏、东和孙权"的战略,于建兴元年10月派邓芝到东吴重修旧好,并取得了成功。接着,再建兴二年,积极进行兵力补充,整训等,为战役做准备工作。
由于南中叛乱广阔,为了确保此行动万无一失,诸葛亮亲自挂帅,将南正大军兵分为三路。
诸葛亮心里也明白,此时南征并不是中心任务,南征的目的是稳定蜀汉的后方,以此增强蜀国的国力,然后为北伐曹魏做准备。
收服孟获,南抚夷越
高定死后,只剩下孟获一支军队,他们只好率军向南败退。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带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流传久远,不仅在国内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道,而且还远播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