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好几年,都是一家三口和妈妈在北京过年,与老家过年的热闹相比,在北京过年显得有些冷清,也少了些年味。
今年大年初一,有表姑家哥哥来拜年,我们有了紧张感,仪式感,拿出好酒好菜招待,终于有了些年味。
这个哥哥算是我们晚辈里比较优秀的一个,这个优秀具化说就是他的为人性格涵养,学识阅历,收入水平。我们见面的频次也是以年为单位,每次见面时间也很短暂,通常就是互通近况,聊聊当下的想法和打算。
今年相聚,因为在家,相谈甚欢。他最大的变化就是他改变了以前丁克的想法,我当时很意外,以为他会丁克到底,他说以前追求的是挣很多钱,事业成功,但最后达到目标后觉得那些带给他的成就和喜悦持续的时间很短暂,也就一两个月,就没了。他笑称,他仰慕的一个日本企业家,也是他老板,以前跟他们说,财富地位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孤独,重要的是与亲密人的关系。他说,他那时候心里想,这老爷子,说的都是些冠冕堂皇的话,但现在他觉得他需要养育后代,需要传承,那才是价值与意义。
我在想,可能因为他的妻子是日本人,用他的话说,日本被西化的比较严重,而他被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比较彻底,所以在某些价值观念上还是有差异的,逐渐的他会缺少归属感。
关于养育,我的结婚生子是随大众的节奏,没敢想过跳出这个框架,如果抛开外在因素,让我自由选择结婚生子的时间,我可能会更晚,我也需要一些自由,一些自我实现,我可能也会像这个哥这样。但现在有了孩子后,自己的想法认知也改变了不少,也是一种成长,也是个自我实现的过程。
只是在养育过程中难免会有些压力,努力打造经济基础的压力,没时间陪伴的压力。所以觉得像我哥那样,有了足够的经济基础和事业成就,懂得珍视家人的陪伴,再来养育后代似乎更合理。但不敢保证每人都能在生育前有此觉悟和行为。
虽然当下婚育率普遍在下降,也许在人类寿命普遍延长的未来,也许在身体机能和生理机制同步优化的情况下,结婚生子的时间会整体往后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