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亨福
火了近一个月的电视剧《都挺好》终于迎来了催泪大结局,作天作地的苏大强也洗白了,二哥苏明成也改过自新去了非洲体验生活,大哥和大嫂开始了美国的全新生活。
虽然收官了,也留下了许多遗憾,但是该剧播出时关于原生家庭、重男轻女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停过。
最近几年,关于原生家庭的关注和讨论成为网络和媒体热议的话题,很多恋爱中的情侣和结婚的夫妻,一言不合或者积怨已深吵架之后,总会说一句“我和他/她就是因为三观不合,所以总是吵架和打架,真想分手/离婚了。”
“三观不合”的更深层意义就总是喜欢追溯到对方的“原生家庭”。然后开始罗列对方原生家庭的种种“罪行”,包括但不限于懦弱无能、庸庸碌碌一辈子的父母或一方,重男轻女的养育方式,子女早早辍学流浪社会的一事无成,不懂得包容、学不会浪漫、不舍得花钱、长相丑陋性格多变,等等等等。
而在知乎上,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更是不计其数。
诸如:如何在生活中克服因原生家庭带来的自卑感?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怎样降低或完全摆脱原生家庭对自己的负面影响?
在哪一刻原生家庭的伤害让你绝望?
更多的都是声讨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伤害有多么深多么痛,都想逃离这个原生家庭。
那么,什么是原生家庭,是指生活于父母的家庭,儿女还未组成新生家庭,这样的家庭便是原生家庭。
曾经有一个提问:你觉得大部分人在谈论“原生家庭”的时候,他们到底在谈什么?
心理学上的解释给出的答案是:当很多人在谈论“原生家庭”的时候,他们其实都不是在研究自己的哪些人格特征传承于父母,而是在感受着父母某些行为言语带来的心理创伤,试图理清这些创伤对自己如今生活的影响,以及用自己的方式寻找走出这些创伤的方式。
确实,父母的某种行为会造成当事人现在的某种缺陷。可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别人的行为并不是影响我们情绪的因素,而是我们对于别人行为的理解和感知,这才是影响情绪的因素。所谓“原生家庭理论”,就是在讨论我们对原生家庭中父母行为的创伤感知。
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原生家庭”对当事人的影响以及当事人如何才能摆脱“原生家庭”影响的路径说明。
知乎网友“山里有首小情歌”谈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伤害时说,原生家庭的不幸在于,你以为你长大了,你可以独当一面了,你可以逃开那些阴霾着内心的乌云,你可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谈笑风生,挥斥方遒,但你身边的人却总是好奇地问你是不是曾经经历过什么,不然为何你的眼里总是藏着伤心?
所以你看,想要真正的逃离原生家庭真的很难。
因为,从心理学阐释的角度来看,原生家庭带给一个人的是深深的伤害和想要逃离的急切与无奈。
但是,真正深究起来,其实,原生家庭往往并不是真正带给你伤害的原罪,贫穷才是。
什么都扯上原生家庭?最根本的还不是因为穷!
网上看到一个小故事。
一次两人逛超市,女方看到现切的菠萝,想买一盒。男方看了看价格就说,这么贵,明天我给你买我们公司楼下十块钱三个的吧。
女方顿时觉得很委屈,发了一条朋友圈:我想吃现切的菠萝,老公却非要买十元三个的,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真是太深了。
有网友留言,什么都往原生家庭上扯,现代人生活的真是太累了。想要十元三个的菠萝,还不是因为穷!
还有一个似曾笑话的对话讲到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
甲没车没房。有人问他:“为什么不买?”他说:“家里没钱。”
又问:“你都40了,咋就没点积蓄呢?”回答:“因为我父母很差劲!家里没有钱。原生家庭影响了我一生啊!”
身边还有一个朋友,34岁还没有结婚。
大家问他为什么还不结婚啊?
他说:“因为小时候,父母天天吵闹,后来离婚,对他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阴影,对长期亲密关系充满恐惧!”
朋友开导他,“可你已经长大了呀!”
他却坚定地回复,“是的,但我的内心,还是一个孩子啊!”
所以你看,很多深受原生家庭伤害的孩子,总是会记得曾经对自己的伤害,从而耿耿于怀,又因为原生家庭的伤害而过度地封闭自己,不去轻易接纳和包容。
而很多则是因为穷,所以不敢去爱,不敢去在追求中试错,不敢去创新。
更可怕的是,因为穷,你以为错过的是一件喜欢的物品和人,其实你错过的是更加精彩的人生。
这种穷,一方面是因为原生家庭父母经济上的贫穷,一方面则是因为精神上的穷。
你小时候得不到什么,终其一生就会追求什么。那些被压抑的、无法实现的愿望,会成为我们一生的魔咒。这在心理学上,就叫契可尼效应,指的是我们对已经完成的、有结果的事很容易忘掉,对被迫中断的、无法完成的事却记忆犹新。
而在贫穷的原生家庭经历的种种与穷相关的经历,会真正深刻的印在你的脑海里,尤其是童年时期经历的贫穷,包括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会让你不管多大,都会铭记一辈子。
心理学研究证明,每个在小时候被父母伤害过的孩子,长大后都是自卑的。少年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成人的不正确对待。
心理学家李雪说:“轮回有巨大的推动力,自己童年灰暗的父母,会把心理创伤传递给孩子。无论我们在意识上多么希望孩子不再受苦,潜意识却总在制造相同的陷阱。”
这种陷阱往往又和原生家庭的贫穷密不可分。对于原生家庭的苛责,更多的则来自于父母因为种种自身或者无法抗拒的外力所带来的贫穷的生活所造成的前文所说的“原罪”。
所谓的三观不同,只是因为双方生在不同的家庭,因为家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精神境界不同,所以,长大后看到的东西都会有不同的反应和做法。
因为从小没有钱,从小生活在捉襟见肘,食不果腹的生活环境和原生家庭中,表面看是生活的穷困,其实本质上对于一个人成长经历中心灵的扭曲和灵魂的鞭挞更是致命的。
所以,同样出生原生家庭的苏明哲和苏明成因为还不够有钱,所以很多时候处处自卑,处处因为自卑却外显于虚假的自大而显得力不从心,但是苏明玉却因为努力拼搏得来的雄厚的经济基础而能够游刃有余地解决生活中的几乎所有难题。
当然,钱并不是最重要和万能的,可是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又都不是问题。
贫穷的原生家庭成长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回家的路,他们所谓的成长,就是和曾经最讨厌的自己和解的过程。
如果和解成功了,那么他们就可以从曾经的原生家庭中解脱;如果很不幸,他们依然在长大成人后生活在贫困中,那么曾经原生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将会又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下一代。
正如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中所说,造成我们失败命运的,既不是我们的家庭也不是我们的伴侣。相反,我们需要承认他们是有缺点的人类个体。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如果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父母当做普通人来接纳,而是继续指责他们,那么面对威胁情境时,我们将继续使用功能不良的应对模式。
所以,原生家庭无罪,真正让你讨厌的其实是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