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本畅销书叫《嫁给谁都幸福》,有些人可能会反驳:让作者遇上个人渣试试。标题也许有些噱头,但我看到的是它提到幸是一种能力。
弗洛姆也说: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 它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爱的能力是幸福能力的保障。
成熟的爱应该以保持自我的尊严和个性为前提,应该以情感的积极互动以及相互的正面影响为结果。
张爱玲送给胡兰成一帧照片,背面写道: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张爱玲这样一个临水照花的孤傲女子,甘愿为爱低到尘埃里。更何况还是一个贪生怕死的滥情男人,这真是无可救药的了。
而林徽因最终舍弃徐志摩而选择梁思成,体现了一个知性女子面对爱情的智慧眼光,林徽因与张爱玲,两个情窦初开的女子面对多情才俊,心仪的感觉应该是大同小异,而爱的能力才是红颜不薄命的保证。
那么,爱的密码是什么呢?
弗洛姆说:“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既是自己母亲,又是自己父亲的高度。”
这是一个令我浮想联翩的句子:母爱是避风的港湾,父爱是方向,父亲是为你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我们与他人相处,母亲的角色告诉我们与人为善,要友好对待身边的每一位,熟知的与不熟知的;父亲的角色告诉我们,要用自己身上的正能量去影响身边的每一位,乐观的与悲观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是每一位学生的母亲,我们要爱生如子,给予悲哀中的学生以慰藉以信心;同时又是所有学生的父亲,我们恩威并施,严慈相济,帮助彷徨中的学生找到迷途而返的钥匙,让学生在快乐中滋养生命,在生命中享受幸福。
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孩子,父母与老师最终要离开他,因而他必须学会做好自己的母亲,失败时坚信自己;又做好自己的父亲,放纵时纠正自己,得意时把持自己,让自己始终保持着坚毅的信心和旷达的气度。
法国象征派诗人兰波的名言“生活在远方”,概括出人类的普遍心态,每当在现实生活中不够幸福时,人们总是渴望生活在远方。要么轻易地放弃一段感情,要么因挽不回一段感情而轻易地放弃自己。
现实中的海子寂寞、清贫,爱情得不到呼应,他写下这些句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然而,两个月后,海子卧轨。
海子渴盼明天的幸福,却偏偏忽略了今天的幸福。幸福不是梦想,为什么不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海子没做好自己的母亲,也没做好自己的父亲,应该懂得放手既是正确地爱别人,也是正确地爱自己。
放手他人不是放弃自己,现实需要一个活着的诗人。史铁生告诉人们:母亲需要一个活着的儿子。所以,他微笑着去唱苦难的歌谣。
我也可以这样说,有这样一种人,不论他处于怎样的境况,贫穷、疾病、年老、失爱等等,都能够既做好自己的母亲,又做好自己的父亲,那么幸福就会峰回路转。
争论这句话是否过于绝对,无疑是浪费时间。幸福是一种能力,爱需要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