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初,我来到了美丽的山城重庆,踏进了西南大学的校园。此番到访,不是旅行玩耍,不是走亲访友,而是跟随我一校三区百余位教师一同进行继续教育的学习研修。
旅程长达十几小时,大巴辗转动车,一路上同事们互相关怀其乐融融,倒也不觉得冗长烦闷。重庆虽称“火炉”,然而我们造访这几日,天气着实给力,时而阴雨绵绵,时而阳光温和,还能感受到从嘉陵江吹来的习习凉风,爽爽的。西大依山傍水,校园内榕树葱茏,花团锦簇,好一座森林中的花园学校。漫步校园,随处可见青春饱满的大学生们,使我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代入感”,瞬间完成了从“教师”到“学员”的身份转变。
西南大学培训学院为我们组织了一场阵容强大、内容详实的讲座培训,“专家团”包含大学教授、市区教研员、一线教师,他们知识渊博,成果斐然,谈吐风趣,每一位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场场讲座精彩纷呈,全方位多角度刷新了我对教学、科研的认识,对我今后的工作起到了引领和指导作用。
来自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郭勇教授使我们认识到了“人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从他的讲座中,我学到“教育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渗透生命后的创新能力;教育不是技能本身,而是技能养成习惯后的行为素养;教育不是思维本身,而是理性启蒙心智后的人文精神。”这对我提高自身修养和班级管理工作有着深刻的警醒作用。作为一名班主任,今后我会在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渗透“人文教育”,并且在恰当的时机进行相关的主题班会活动,从细微处体现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张渝江老师是一名来自重庆市聚奎中学的一线教师,他带来的内容是《互联网+翻转课堂的理论与实践》。聚奎中学在翻转课堂研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而张渝江老师又是该校实践翻转课堂的领军人物。他的理论讲解深入浅出,使我对翻转课堂的由来与发展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张老师展望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前景,还给老师们推荐了很多巧妙实用的应用软件。并且他的冷幽默潜质使学员们笑声阵阵,学习氛围轻松愉悦。
我校在翻转课堂方面也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实践,平时我利用“作业盒子”、“英语趣配音”等app向学生推送过课下作业,还使用过“快讲”将疑难语法知识点录成微课供学生们课下观看。下一步我想在这方面进行更大的尝试,使我的课堂充分“翻转”,让学生们不仅“听懂”还要“会做”。
李永红老师是重庆市的一名语文教研员,一开讲他就亮出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让老师们构思“下水文”。通过对近年高考、中考作文的分析,李老师指出“套路作文”已是穷途末路,当下的写作要求学生们在交际语境下的阅读厚度、整合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这个“指挥棒”的角度,给一线教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不变革的教师,看不懂急剧变化的世界,更无法应对这变化的世界;不研究的教师,无法教出具有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学生。”
刚开始我觉得李老师的讲座对于语文教师针对性更强一些,后来我深入思考之后改变了这种想法:研究型教师是教育大环境的必然诉求,不分学科,不分年龄。就拿近两年的河南中考英语试题来说,命题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反套路”,这为一线英语老师们指明了方向:只会教学生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你就真的out了!自中考结束以来,我校外语组的老师们已经自发进行了多次讨论,积极探讨应对之策。We are always on the way!
专家们慷慨激昂,老师们思维碰撞。为期虽短短五天,可我收获满满。我想,这收获,不仅仅是记录在笔记本上,写在自我总结作业中,而是践行于自身的教学科研和班级管理工作当中;这收获,不随着返程的脚步而淡化、消失,它是一种深刻而绵长的影响。
此番离家千里,少了诸多琐事的牵绊,使我能够用一颗宁静平和的心,重新审视和沉淀自己的教学法和教育观。这是一场关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心灵之旅”,至此,我又再次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不要忽略沿途的风景,更不要怀疑目的地到底远在何方。我始终相信,不忘初心,不畏将来,不躁不懒,我们一定触得到那朵美丽的彼岸之花。
写在后面的话:
最后一堂课结束后,当老师们都离开了教室,荆主任和学庆主任还在逐一检查课桌抽屉,看老师们有没有遗漏个人物品。和他们一起,我们很放心,很安心。感谢为了此次培训忙碌数月的校长和主任们,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样宝贵的机会,我相信,每一位老师都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