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难忘的人和事,那些帮助过的人,走过的风景,曾经藏在记忆深处让你难忘的他们……
20岁时,我们谈爱情,30岁时,我们话成长。人生每个阶段,都有我们需要铭记和难忘的人和事,但是今天不说爱情,我们感恩。感恩学生时代遇到好老师,结婚遇到好伴侣,工作遇到好领导。
老师,一个姓“师”的人。他其实不姓师,但在我心里,他就是老师。
25岁,我是新入职场羞涩的女孩,在某时尚杂志当一名小记者。敏感、谨慎、羞涩,是那时我的状态。心中纵有千般做好事情的愿望和梦想,却总是找不到方向。
作家刘同说,谁的青春不迷茫。而那时的我,迷茫的不仅仅是青春纷乱的心,更有迷茫的状态。
无头苍蝇般乱转,所幸遇到的每个人都非常好,没有因为我的不懂事,而过多责备我。遇到了很关心人的大领导老张、干练的美女王和让我终身铭记的老师。
他们每一个人都像一座宝库,藏着小记者们想要学习的各种技能。看到他们娴熟的工作状态,那时的我,眼睛里满满的羡慕,做梦都期待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第一次采访,就是跟老师。采访内容是领导们到基层慰问,我作为实习记者,头脑里还在云里雾里闪回刚刚采访的记忆碎片时,刚坐车回到办公室,编辑就对我们说,节目临时调整,十分钟之内,赶紧把稿件交上来。那时,我想我的嘴巴是大大的“o”,而老师却说了一个字:“好。”
老师就是十分钟交的稿,那一刻,我对他的钦佩,可以说是五体投地。而最让人惊叹的是,当天只是一上午的采访,云老师却在随后的选题会上,又报送了好几条采访线索。从那时起,我就暗暗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像老师一样优秀的记者。
功底就是从这样的小事显现出来,我记得那时老师的模样,是那样自信从容。虽然是十分钟写就的文章,但却没有影响质量。
彼时,同一批年轻记者十几个,大家都想表现好,干出样子来。所有人每天都希望多跟老记者们出去采访,谁也不愿意在办公室里傻坐着。可采访就那些,初出茅庐的我,岁数小,又不好意思缠着老记者,采访次数自然少。老师看我坐在办公室里百无聊赖,就扔给我两本业务书籍。只说了一句话:“好记者是会思考的人。”
“学而思,思而学。”短短一句话,如醍醐灌顶。这不仅是当好一名新闻记者要具备的,更是其他任何工作都要有的职业素养。
后来,老师告诉我,把记者当好了,去任何单位都不用愁,足可胜任任何岗位。当时不懂事的我对这话不以为意,后来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才发现,老师对我的教诲,对我的帮助,有多么的巨大。
老师平易近人,对谁都非常和气,话语不多,听其他人介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以前是重点高中的语文老师。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媒体行业的从业者,多是伶牙俐齿,能言善辩,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像他这么谨言慎行确实不多,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话要么不说,要么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句句砸地上是个坑。
许是多年诗书生涯的滋养,老师一直谦虚低调做人行事。他的办公室里有副书法作品,赫然写着“一默如雷”四个大字。刚看到时,我很奇怪,传媒行业还需要沉默,而沉默竟然有惊雷效果,让年轻的我,满是不解。有次趁单位加班会餐后,我大着胆子批评起最尊敬的老师,您啥都好,就是不爱说话,你看其他资深记者们哪个不是口若悬河,妙语如珠的。而老师却笑而不答,成为心中一个谜团。直到调整岗位离开老师多年后,方才体会到了沉默的真髓。
身处职场,不是什么都需要表达,年少的我,也曾经因为无意中的一句话,让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方才醒悟,人生很多事情,哪里是表象的繁华,说说就行,万事还要脚踏实去做,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并不容易。
老师大方,热心。他肯帮传带年轻人。肯真心实意地替你出主意,要是采访稿写作陷入盲区,他会花时间下功夫帮你修改,指点你进步。要是你觉得他办公室养的花好,他一准送给你。
老师认真,他当编辑审稿,用老总的话说,那是免检产品。 但凡他改过的稿子必语言精炼,抓人眼球。新闻单位要想有此殊荣,那可真心不容易,一旦出错,那都是事故和政治事件啊。每篇稿件,大到谋篇布局,小到标点符号,他总是认认真真修改。他说,做编辑,你编发的每篇稿件,看似只是节目串联单上一个小小签名,其实意味着责任。
正是由于他的细心和耐心指导,我的业务能力在慢慢提升。他告诉我,做记者一定要多学习,我开始每天收听中央台的新闻联播节目,还买了很多专业书籍,业余时间不停学习。
每每想起老师,就会想起他教诲我的“学习力、思考力”的工作方法。而这个方法,永远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阶梯。如今我早已脱离少女的羞涩,成长为环节干部,对老师般的谆谆教诲,一直谨记。
人生得遇老师这样优秀的人,是我的幸运更是我的骄傲,那些点滴教诲,终将铭记于心。
肖卫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