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苗亲子日记第 111 篇
活动记录:
字有道理:
给孩子们上课
孩子们从三岁到三年级不等。
这样一个层次不齐的环境,故事能够笼络所有孩子的心!!!
互动分享:
小镇子上的孩子基本上是放养,一堆孩子在一起玩。
豆刚来的时候,他和其他孩子们一起在屋子里穿梭,一边跑一边叫,这,还算能接受。
突然,孩子们消失了。
豆爸问我:“孩子们去哪里了?”我也紧张了起来。
其他的大人们看着我们着急,回复一下“应该是去玩了”吧,他们不动声色,继续干自己的事。我和豆爸却是像面对突来的事故一样到处寻找,终于,在对面的小山坡上发现了这群孩子。
36度高温的中午,他们在草堆里找蟋蟀,玩车子。看见有大人过来,悻悻然的往回走……
我想起了有关于对孩子的秘密的描述,孩子们需要自己的秘密,他们想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沟通,只是我暂时还有点不适应。
如果是在城市,不知道孩子去哪儿了大人还能泰然自若的坐着没有几个吧。
在乡下,看来这是常态。他们对我们说:“放心吧,不会有事的。”我们仍然不放心,要去了解孩子们的动静,就算知道他们在屋里玩,我和豆爸要轮流上去看看,看看有没有冲突,有没有做违规的事情什么的,我们这种做父母内在的规矩有很多,同时不忘很“负责任”的指导孩子,这种状态和当地的父母完全不一样,也算是城市里的常态。
这里的孩子,三岁的和六岁在一起玩,一起争抢玩具和零食,一起去外面找玩耍的基地。大人只有听到哼哼的惨叫时,才会去注意孩子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所谓的调皮者挨上大人几句批评或者一顿揍,仅此而已。
所以,在这个生存环境下,三岁的孩子的心智和六岁的孩子几乎一样,伶牙俐齿,毫不相让,也会看准机会站队。大孩子们把握他们的领导权,发号施令,分派分队,互相合作和攻击。还有不同个性的,他们暂时组成单独的小对,有机会也会再次跟上大部队。
总之,这里的孩子和大人是两个系统——各玩各地。
对于大人来讲,像城市里那种大人一整天和孩子带在一起的几乎不存在;
对于孩子来讲,孩子们也很少能够从大人身上得到反馈,大人最多逗一下孩子,鼓励和赞扬的话也十分少见。
这样有好也有不好。
好的是孩子们有自己交往的空间,很充分的体验成长中各种重大事件,比如:友谊、秘密、自理,能够适应生活和竞争;
不好的是几乎没有看见有人学习。
自然成长固然是好,但是没有指引孩子的成长也会变的盲目。
我组织了一个临时教室,带他们一起学习,他们还会问我:“老师,明天几点到学校?”
我问要去哪个学校?他们说就是这里。
这时,我感觉到孩子的求知欲其实是一样的,在给予自由的前提下适当的指导,两者能够结合起来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