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大胯
阅读提示
- 如果你现在内心浮躁,请关闭这篇文章;
- 因为本文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否则难以理解文中的逻辑;
- 如果你能顺利看完并理解全文,很荣幸!我们是同一类人。
写在前面的话
在这个时代,我们大多数人面对的问题是:
- 世界变化太快;
- 自己想法太多;
- 暂时能力不足。
你和我也一定都听过:
时间就是金钱,知识就是力量。
但是,如果你再仔细看一眼这句话,就会发现,道理虽然不错,但是:
它并不能够给你“及时”的反馈。
最后导致很多人只是知道这句话,但是并没有行动。
因为在大多数人眼中,这句话的含义是这样的:
- 我知道“时间就是金钱”。但是我的时间怎么就不那么值钱?别人的时间怎么就比我的值钱?
- 我也知道“知识就是力量”。但是我每天看那么多书,怎么就没感觉自己能力有什么提升?怎么就没感觉我学到的知识可以帮我挣更多的钱呢?
正文
一个值得深思的例子是:
大多数人听完一段音乐之后,通常感受到的是:
- 旋律背后的“情感”。
但是,总有那么一类人听完一段音乐之后,感受到的却是:
- 旋律背后的“颜色”或者“味道”。
请注意:
大多数人感受到的“情感”,只是音乐本身就要传递给他们的东西,他们只是“接受了信息”。
他们只是让“信息穿“入”了身体”,这个信息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信息”,作用很小,没有“力量”。
但是,另外的小部分人感受到的“颜色”或者“味道”,具体是什么颜色或是味道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 音乐把情感传递给了他们,他们不仅接受了信息;
- 他们还用另一种维度(“颜色”或者“味道”)把“情感”表达了出来,也就是说,他们在接受了信息之后,还输出另一个维度的“信息”。
他们这是让“信息穿“过”了身体”,这个信息对于他们来说才是“知识”,作用很大,才有“力量”。
现在,我们知道了:
为什么同样是知识,不同的人获取后的结果会截然不同。
事实上差距是,如果这个知识对你真的有用,那一定是你做对了两件事情:
- 你尝试对获得的知识做了自己的思考;
- 你对外界表达了出来,或者用在你的生活或工作中。
让知识穿过你的身体,这样的知识才会有力量。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曾经面对知识的态度,从而找到:
让自己白手起家的途径。
1.回归“不变”
很多公司的文化墙上会写着: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这句话的确符合多数人对这个世界的感知。
但是,深挖一下会发现,如果在没有任何强大资本的情况下:
如果你“个人”现在开始思考未来10年将会发生的变化,并且已经做出了预判,准备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会发生下面的情况:
- 你现在就开始着手准备,那么你最先面临的是近期无人问津的市场,你会暂时没有什么收益;
- 为了能够坚持到那个“变化”来临的时刻,你的问题就会转移到:如何活过“近期”?;
- 如果要想“近期”有收益,那么你必须创造能够满足“近期”市场的价值;
- 能够满足“近期”市场的价值最终还是那些“没有太大变化的东西”。
本质上,这件事情有两种可能:
- 如果你对未来10年的判断正确,你就是在用现在可能“活不下去”去换未来的“活得很好”;
- 如果你对未来10年的判断错误,你就是在用现在可能“活不下去”去换未来的“一败涂地”。
但事实是:
大多数人都没有撑到未来的那个结果,现在就已经“活不下去了”。
但是,如果你反过来思考:
未来10年有哪些事情是不变的?
我们可以往回推,会发现:
- 138亿年前,宇宙大爆发,那个时候就存在的物理定律,到现在没有变;
- 几十亿年前,地球围绕太阳转,到现在没有变;
- 几千万年前,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到现在没有变;
- 自人类文明开始,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四季更替,到现在没有变。
最终,被我们忘记的事实是:
这个世界是一层层垒起来的,在下面的东西不变,最上层的东西在做微小的调整。
如果放到人类发展的视角来看,就是:
我们的文明,就是一个万丈高楼,直插云霄。我们脚下的一两层在不断施工,但是底下的楼层是不变的。
如果你认真观察身边的人,会发现:
大量的人在努力的工作,很不容易。他们天天眼镜盯着变化,充满了焦虑,当然很难往前走。
就好像是:
一个人开车,把油门踩到了底,但是忘记了挂挡。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招聘市场上发生的变化:
如今,很多投资公司招聘要求包含如下条款:
- 没有任何投资经验的优先录用;
- 非金融行业以外的冷门专业的优先录用,比如历史专业。
可能你会问为什么会这样。
事实是(以历史专业为例),历史专业的从业者背后的思维方式通常有两种特点:
- 看到投资市场里面的任何一个“有疑问的数字”,会习惯性地问:“数字有没有错?”、“有依据吗?”、“证据有哪些?”
- 看到投资市场里面的任何一个“已经发生的事实”,会习惯性的把这个“事实”看成是:一组在时间积累出来的结果。也就是把事实还原到它一路积累过来的过程中去。
所以,历史专业的投资决策视角是:
面向过去,追根溯源。用“昨日不变”推演至“今日之变”,本质是在“推演”。
但是,如果是金融行业的从业者,就很难有这种思维方式,他们的脑中充满了各种公式,他们的投资决策视角是:
面向未知,试图预测未来。用“今日之变”预测“明日之变”,本质是在“赌博”。
如果你再去观察生活中那些不变东西。
最典型的就是月饼:
- 古时候的月饼,刚开始就是一个面团;
- 后面加入了各种馅儿,五仁、蛋黄、芝麻馅儿,甚至还有冰激凌馅儿的;
- 不久的将来,形状可能还会变化,说不定还会出现三角形的月饼。
但是最开始的东西没有变,只是被不断强化。
或是你手机上的软件图标:
- 闹钟的图标还是那种古老闹钟的样子;
- 电话的图标还是那种电话听筒的样子;
- 日历的图标还是那种老式挂历的样子。
10年后,你的手机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是这些图标的样子基本不会变。
再或是各大银行的Logo图标,几乎都是铜钱。
我们已经很多年不用铜钱了,甚至是我们连纸币都很少使用了,但是为什么银行的Logo还用铜钱呢?甚至新出现的银行图标也还是铜钱。
事实是:
这些符号起初出现,就不断地被每个时代的创新者用那个时代的技术观念去强化。这些图形出现在铜钱上,出现在纸张上,出现在屏幕上。
所以,我们应该明确的是:
如果你想要做一件长期有价值的事情,就需要:
回归到大家“已经有共同认知的”、“不变的”东西,然后用属于这个时代最新的技术观念或设计对它进行改造。
用知名出版人华楠的解释是:
“回到母体,强化母体。”
2.切勿小看“简单”
你可能会说,我已经知道了去做什么了,但问题是:
- 怎么做呢?
答案是:
- 做简单的事。
你应该经常听到这句话:
- 复杂的事简单做,简单的事重复做。
但是往往我们感受到的是:
- 这个世界这么复杂,人的脑子又这么复杂,怎么能做简单的事呢?
我们很多人其实误解了现代世界的复杂性到底是什么。
比如说造大飞机,几百吨的东西居然让人给弄上天了。
但是可能被我们忽略的是: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掌握了制造一架飞机所需要的全部知识。
事实是:
- 每一个人都在做专业分工;
- 每个人只做其中的一个非常小的局部;
- 将多个局部拼凑起来,才把这个几百吨重的大东西给弄上天。
所以,我们都知道但却总是忘记的是:
其实简单才是应对复杂最好的工具。
计算机的网络很复杂,可是计算机的底层是二进制,就是0和1这两个数字通过不断重复运算,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这些神奇的电脑和人工智能的世界。
如果一开始电脑的最基本的运算不是二进制,而是跟人一样掰着十个手指头,是十进制的,经过同样的时间发展,电脑的功能可能不会像今天那么强大。
所以这个世界你只有做最简单的事情,才更容易把它做好。
做简单的事,从本质上来看:
才顺应了这个世界分工的趋势,更可能获得你想要的尊严和成功。
如果你没有去过敦煌的莫高窟,建议你去一次,真的很震撼,莫高窟很伟大,在山崖上一千多年雕琢了几百个洞窟,里面有佛像、有壁画,美轮美奂。
可是看完之后,如果你仔细去研究它们的历史,就会发现:
- 这些壁画和佛像其实不是出于什么大艺术家之手。
那当年这些洞窟是怎么雕出来的?
让我们意外的事实是:
- 古时候有的人家里有钱,还信佛,就在山上刨个洞;
- 请当地的工匠左雕一个、右画一个;
- 有钱的多画,没钱的少画,有钱人家的洞大,没钱人家的洞小;
- 经过时间的累积就成了今天的样子,并没有什么传世名家。
就是当年最简单的手艺人,通过简单且长时间的积累,最后堆出了如此伟大的一个艺术品。
如果我们认真研究背后的规则会发现,想要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 做一件简单且有价值的事;
- 按照一个相对规定的格式和节奏去做;
- 然后做很长时间的积累。
最后,就能成就一个伟大的东西。
比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可能让我们觉得意外的是:
- 好多人觉得这些做食物的人好幸运,被纪录片导演组发现了,然后给他们拍成片子放,让他们声名大燥,从此他们变得有钱了。
可是如果你真的理解大飞机和莫高窟的本质之后就会发现真相不是这样的。
事实恰好相反:
不是这些做食物的人很幸运,而是这些导演很幸运。
假如你是《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组,你是不是每天挖空心思在全国各地找好的素材。
这个时候谁能在某一项食品上做到公认的最好,你肯定就会去请人家让自己拍一下。
这个时代就是这样:
当人和人联网,整个世界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计算机,每一个芯片都在找自己最好的外设,找最能和自己协作的零件。
所以,我们会发现:
- 做一件简单且有价值的事。只要你在某一个点做到最好,最后被发现是确定的。
你可能还会问:
如何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节奏来做?
比如,上面讲的敦煌壁画,你实际上根本不需要搞太多创新,它的格式是:
- 在山崖上掏一个洞,洞只不过有大有小;
- 洞里都有一个佛像;
- 佛像周边有壁画。
这个格式是不变的。
再比如,假设你是快消品公司促销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各个超市巡查,调查你负责的商品在各家超市卖得怎么样。
你现在有两个方案:
- 随时抽查某一家超市;
- 每周找一个固定的时间去一家特定的超市。
你觉得哪个方案好?
答案是:第二个方案好。
原因是:
- 如果你随时去抽查。
超市工作人员就会觉得,你不就卖个东西,来了你就看呗,把销售数字给你就可以了。
- 但是,如果你每周找一个固定的时间去。
比如,你在周二下午两点准时出现在某家特定的超市,时间一长,你就会发现:
- 这个超市上下都知道周二下午两点这个小伙子就要来;
- 整个超市上下就会不自觉地去关注一下这个商品卖的怎么样。
这就会产生巨大的威力,因为:
- 每一个人会对你负责的商品多一点点的关注,你的业务就能做得更好。
这就是按照固定的节奏去做事的效果。
但是,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就是:
长时间的积累。
也就是:
决定了就一直干下去(至少以5年为单位)。
我们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人都处于财富不够、能力不足的状态,至少比上不足。
但是有一样东西绝对公平:时间。
你有一秒我也有一秒,用时间堆出来的东西,拿钱也追不上。
比如,你现在可以学罗振宇每天早上发60秒语音,他比你先跑了5年半,这5年半的差距只要他不松劲你永远追不上。
这就是时间的公平性。
3.务必“真诚”
可能这句话听起来像一句“鸡汤”。
但事实是:
如果你试图表现出“真诚”,即使你的“演技”再好,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你并不真诚”。
就像之前提到的,我们经常会遇到自己“能力不足”的情况。
比如:面对一个任务不知道如何下手。
这个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往往会忽略:
真诚的作用。
也就是说,当你发现自己能力不足且无从下手的时候:
- 坦白地告诉周围人:我不知道怎么做,请大家帮忙。
这就是真诚。
事实是:
没有任何道路可以通向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写在最后的话
所以,我们原本以为:
时间就是金钱,知识就是力量。
对于我们来说,这句话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存在,并且没有可操作性或是可执行性。
它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是:烦躁或焦虑。
但是如果反过来思考,这句话应该改成:
知识就是金钱,时间才是力量。
它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是:耐心和坚定。
我们每个人都想找这个世界要公平,最公平的东西就是:
时间的力量。
你不见得是在某些方面能力最强的人,但是只要你跟时间是最好的朋友,它的价值增长,你就能看得到。
曾国藩说“结硬寨,打呆仗”,也就是说:
做那些最硬的事,干那些在别人看起来很呆的事,并且一直把它干下去。
那么,在开打之前,我们就已经赢定了。
祝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