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讨论憎恶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象一幅这样的场景:
你所乘的公交车在商业大街的红绿灯路口停定,于是你透过车上拥挤的人群往窗外一看,四周是来来往往的人,形色各异。而此时此刻,对于你来说,有两个世界:
一个世界是现实的世界,另一个世界是你内心的世界。因为“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于是你的脑海中有一副熙熙攘攘的人群,再与你以往的经验相结合,你可能感慨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可是问题在于,世界可能不是你内心世界所演绎的那样。在这拥挤的车上,你发现司机总是不断催你往一个边上站,你可能会觉得很烦,为什么偏偏这样对你。不一会儿你反应过来,司机是在提醒你小心财物,有小偷已经盯上了你未关上的包,于是你心中又对司机感激涕零。一个人在你的心中,经过短暂的几个瞬间,就已经变换了面貌和形象。因为这就是你的精神世界。
一个人对外界的反应和所作出的决策,是依据其精神世界而非现实世界。也就是常说的,人所认知的世界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因此,会有误会。而有的误会一辈子无法澄清,也就成为真相活在世人的心里了。
回到标题,你有讨厌的人吗?当我们在讨论憎恶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
首先明白,为什么会有憎恶之情。你的憎恶针对的是你的内心世界。 “相由心生”,这里的相指自己的各种情感相,比如说憎恶、愤怒等。当自己憎恶时,是外界刺激自己内心的憎恶相,然后憎恶相自我膨胀占据了自己的心灵世界的结果。换句话说,别人的确做出了某种行为,但我的愤怒针对的却是我自己。且不说是否是因为误会,在憎恶相的支配下,你伤害了别人,造了业,一时尝到报复的快感,可是却滋长了内心的憎恶相。下一次,你内心膨胀后的憎恶相将以更强大的姿态占据你的心灵世界。所以说,伤人者,自伤。
举个例子,人们普遍对于劈腿的前任有一种特殊的怨恨。在怨恨支配下,拼命地奋进,只为让前任感到当初分手的决定多么后悔。在这个时候,昔日的情感早已不复存在,支配内心的已经是无限膨胀后的憎恶相。有这样一副残破不堪的心灵世界,你会感到快乐吗?
有人说,就算不快乐,也不能让前任活得逍遥自在。可是又何苦。人生来就苦,如果自己不拥抱自己,还能等谁来拥抱自己呢。自己的内心世界应该是每个人的心灵港湾,现实世界有太多无奈,又何必拿着刀子,往自己的内心世界里面捅呢。也许心中的那个人在现实中已经离开你了,但是内心的TA可以继续陪伴你,同样可以激励你,勉励你。又何必怨恨对待。换句话说,TA就是你,你就是TA,在心灵的世界,你是所有的人和物。
还有的人说,讨厌耍小聪明的,讨厌白莲花,讨厌绿茶婊。对于他们,没有爱,只有恨。让他们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对心灵的玷污。
可是,如果真的愿意剖析的话,我们可以看见一些不愿意看见的东西。很多时候,之所以讨厌一些东西,可能是因为他们拥有我们无法得到的东西或特质。讨厌耍小聪明的,可能是眼红他们因此而赚得的利益,讨厌白莲花、绿茶婊,可能是因为得不到她们所博得的异性关注。是内心贪的一部分,是嫉妒的一种表现。如果我们内心没有脏的东西,是难以升起讨厌的情绪的。试想一下,一个有着远大理想而从不执着异性偏爱的人,会与白莲花、绿茶婊较真吗?
特别想说明一下,这里的“不较真”,不是因为觉得内心境界高人一等,将视其为幼童打闹,而是从来没有白莲花和绿茶婊这种意识。即所谓因为有了美的想法,所以有了丑的概念,但在这些人心中,并无美的意识,自然也就无丑的概念。
故《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言: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讲,上善若水;夫唯不争,故无尤。圣人为而不争,自然是看透了这层关系的结果。
也许有人反对说,憎恶、讨厌不发泄出来,难道不会憋出病吗?
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其一,如果能够理解所有的愤怒、憎恶都只是内心世界的一场自伤,那么从源头上就没有愤怒、憎恶升起的土壤。其二,如果修行不够,绘画、写字等形式同样是舒缓的好方法,还能够培养情趣,陶冶性情。记住,如果我们不能一次性杀灭内心的憎恶相,我们可以不再滋长它们,慢慢地,直到它饿死。
最后,引入一点佛家的解释:
佛家讲,现世遇到的各种孽缘,是因为前世所欠的因果,为了消解这种因果,我们除了要承受这些苦报(比如被劈腿),还要心里对这些人心怀感激,甚至用到了佛家的一个词“回向”,把自己修行回向给这些人,可粗略理解为把修行得到的好东西赠予别人。
世人不理解,被狗咬一口难道还要感恩戴德?
可是转过念头来想,你所原谅并感激的别人,是你内心的别人,是你心灵世界里面的人,某种意义上,本身就是你自己。或者说,是为了打扫干净自己的内心世界。
少一些戾气。
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