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么想的,不晓得上司怎么想?”“我以为……应该是怎样怎样……”很多职场灾难都是由这种话造成的。
少了沟通,彼此就不通。我的一个闺蜜大学毕业后加入一家快速发展,很有朝气的公司。就是因为没有跟上司核对开会的时间而被炒鱿鱼。这说明沟通双方没有彼此再次确认信息所导致的灾难情景,在职场上会损害很大。即使在生活上视为理所应当的互动关系,或是自认理所当然的事,也会伤及其情意,而且这类的认知误差事后弥补起来也是很费神的。
默契不是万能。凡是工作上的联系都必须追踪到对方对自身的信息其亦明确的响应及确认后才会停手。因为自己跟对方都有可能对任务过程及细节,有着许多“我以为”的判断,而这些先入为主的观点有时偏偏就是产生失误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彼此合作一段时间后,更容易对双方传递的信息过分自信,如此积累在心中视为理所当然,且美其名曰“默契”的事,是看起来效率不错,但还是应该耐心再度确认为好。职场人士每天的心绪变动属于常态,双方互动中只要有一方平常的心面产生变化,你与他原本的默契就可能因此而变动,想要双方所合作的任务顺利如愿进行,就必须反复确认,以避免脱轨误解的发生。多问一句,多确认一次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就会减少一点错误的可能性,这是工作上的基本规则。
不懂,不确定就要问。我们经常会闪过一些困惑:该不该问问题?听不懂,听不清楚,手上的信息结合不起来,该如何是好?我认为应当寻找机会,向上司求证,试着确认彼此间的认知差异,以降低误解发生的可能性。提问拉近彼此认知上的差距,问答之间也可以增进彼此的认识。
为什么每个人心中存在那么多假设,知识高人一等,可以将手上的数据拼起来?这其实是工作上的危险心态,毕竟能在同一场合工作的人,资质差距不会太大,要胜出必须比旁人多做一步准备,尽可能以各种方法确认自己的认知无误。
很多的误解,就是起源于太多的“我以为”。轻率的预设立场,沟通时欠缺回馈和确认,错一寸可能就插了一丈远。有时即便在后续的过程中发现,救也救不回来。因此把及时的提问当作每个环节中的复合标准很重要,如果你不问便会继续添加更多“我以为”的念头,不顾事实添油加料,最终误导自己的判断。
在主动提问中进步。职场人士要有正确的观念。“上司不会没讲清楚,只有可能是你没问清楚。”上司对下属的工作内容都有一定的经验,下属没有明白确认信息,并请求解答困惑,当然是下属的过错,而且主管的时间还要分配给其他员工。如果对交派的任务有疑惑,就该追着主管问清楚,而不是等主管回过头来问,“对这份任务你有没有疑惑?”在进与退当中拿捏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只能把握时间机会多尝试,透过与上司的互动体会,加上几次关键点评,进而形成默契,争取快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