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句: 在电影世界里,我们的潜意识得以自由弛骋,我们的意志可以获得满足,它吸引我不顾一切地前去,尽情按照我的想象去建构一个理想世界。
阅读目的:李安人生经历及拍片时所思所想。
阅读内容:
李安导演作品年表:
1980《追打》
1981《我爱中国菜》
1982《荫凉湖畔》
1985《分界线》
1991《推手》
1993《喜宴》
1994《饮食男女》
1995《理性与感性》
1997《冰风暴》
1999《与魔鬼共骑》
2000《卧虎藏龙》
2001《选择》、《绿巨人浩克》
2005《断背山》
2007《色,戒》
2009《胡士托风波》
2012《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正如《让天赋自由》中所写,找到自己的天赋,对于你能做什么,了解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至关重要。李安在年少时树立当导演的人生理想,这与他的家族文化是碰撞的。他出生于士大夫家庭,在家是长子,肩负着光宗耀祖的职责。父母是校长、教师,在那个年代当演员、拍电影在父亲眼里并不是正经职业,还是希望李安成为戏剧系教授。李安的内心矛盾压抑,一方面以自我实现与之抗逆,另一方面又因未能传承深觉愧疚,他拍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里自然流露出父亲的影响,也是文化传承发酵、质变的再现。
“ 恩”与“爱”扯不开。从电影作品年表里可以看出,李安大学毕业以后就赋闲在家,虽然大学时拍了两部佳作也无济于事,六年的时间无片可拍,煮饭带娃,是日本人眼里的无用丈夫。文中写道:傍晚,他和儿子坐在门口,他给儿子讲故事,等待打猎(生活费)回来的英雄妈妈。刚开始还能谈理想,人往四十走,在一个计划又一个计划破灭中,锐气磨尽,慢慢有些自闭了。期间写剧本、偶尔帮人拍片、看器材等等,甚至做苦力,但做什么事都不灵光,其中抑郁不得志的心情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而他太太个性独立,是他最大的支持,给他时间与空间,让他待在电影圈,继续从事这一行,去发挥,去创作,去追求他的电影生涯。
《理智与感性》是李安开始拍片的第一个高潮:第一次让李安觉得拍片是份职业,对父亲有了交代;第一次跨越心理障碍,证明华人可以拍西片;第一次从亚洲跳级到国际,拿下金熊奖、金像奖、全球奖等国际奖项,有个成就感;第一次意识到无法再拍同类型的电影,必须求变。此后李安拍了不同题材的电影,《冰风暴》是从通俗喜剧跨入悲剧电影的尝试,是导演生涯的再出发;《与魔鬼共骑》美国南北战争片;《卧虎藏龙》古装武打片;还拍了科幻片、间谍片、同性恋、3D纪实等不同题材的电影,在未知的领域求新求变,不停探索,一方面拍电影越新鲜越好,越没有做过越有挑战性。另一方面是电影人害怕失败的恐惧鞭策他不断的求改进,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少年跟老虎漂洋过海,没有那种恐惧就没有提高警觉的心态。也唯有在电影想象世界里,李安才觉得自己不是外乡人,觅得暂时的安身之地。
《卧虎藏龙》在奥斯卡提名十项,连下四城,李安携小金人荣归故里,光耀门楣,弥补没考上大学而对父亲的歉疚,满足一个现代人无法尽孝的遗憾,和父亲达成真正和解。也是感谢之旅,感谢故土养育之恩,感谢师友们常年照顾父母,如今有机会回馈母校感谢邻里,使得原来尊敬父亲的地方更加尊敬他,让他觉得很有面子,得尽孝子之心以慰亲恩。
李安就是这样一个至纯至孝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