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香菜配荞麦面凉粉,饺子,大鸡腿。
这三样东西是我小时候饭桌上时不时秀一下存在感的食物。爹妈越鼓励乃至于强迫我吃,我越容易抵抗。我妈大年三十从下午就开始准备包饺子,最后我最多能吃到最大的那个个位数。
吃到后面的时候,我已经开始觉得这个年不过也罢了。
至于家里边要做顿好吃的炖上大排骨大猪蹄大鸡腿儿,我更是面对着碗里的肉山有着解不开的眉结。
当时蜜汁热爱的吃法是——米饭撒白糖、黄糕蘸红糖,抱着这俩玩意儿就着动画片,山珍海味都不理。
直到过了那个有鸡腿儿就会夹给我的年纪。
其实打从一开始,你已经有了最好的东西,只是现在后知后觉。
所以现在九岁的外甥女抱怨家里的菜又是排骨又是鸡腿就是没有汉堡包的时候,我只会给她一个发自肺腑的大白眼。
你根本不懂那一根鸡腿里藏了多少偏爱。
2. 后来,北京七年求学,再难见家人着春秋装的样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京更像是集合各地美食的一个大食堂。
在这里除了频频光顾的食堂,第一次吃到了老家没有的簋街小龙虾、新疆大盘鸡、回转寿司、云南过桥米线、南锣鼓巷吉事果……专业的厨师过硬的技术,无可挑剔。
不过,似乎我宿舍下铺湖南姑娘带过来的那瓶剁椒酱,她对面山东姑娘带过来的大油饼,山东姑娘的上铺北京姑娘带的奶油小馒头,我对头北京姑娘带的油炸茄盒,还有她下铺内蒙姑娘带的马奶酒更让我的味蕾记忆深刻。
那时候会很怀念家乡的荞麦凉粉,配上几块豆腐干,几滴辣椒油,最重要的——一把香菜。突然发现在学校食堂里原来饺子是抢手货。
经常是寒暑假刚结束刚回来的时候,食堂没开几个,先来的几个有时候会偷偷拿出电饭煲来煮些方便面,或者索性买一包海底捞的火锅底料,往里边扔大白菜、土豆、豆腐块,奢侈的时候会加点羊肉片鸭血,整个楼道里都充满着罪恶的味道。六个朝夕相处的妹子几乎每天吃睡在一起,人手一部笔记本电脑配一个床上的懒人桌,你看韩剧我追美剧她粉综艺,四年的日子就这么热气腾腾地溜走了。
那时候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做出来的食物那么有诱惑力,因为所有的做法、用料都是头脑里映射的投影,最后得到的当然是自己想吃的——怪不得家里负责做饭的那位一般都养的珠圆玉润的。
经常在夜深人静饥肠辘辘的时候,想想原来小时候每天不用操心吃什么,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
今年湖南妹子要回家乡发展了,她说,自从工作以来,好像还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
胃受委屈了,人还怎么留的住。
愿我们都能好好过生活。
3. 佟大为在《中国合伙人》里说,“我以前不懂人为什么要结婚,后来才发现,大多数人追求的,那他妈才是真正的幸福”。
毕业后实习的时候与同事们在公司租的民居里住过一阵子,那段时间应该算作我烹饪的启蒙期了。下班后叫上小伙伴们超市里扫荡些蔬菜肉类,在只能容身一人的厨房里用一口锅一个电磁炉研究出咖喱土豆、青椒炒土豆丝、鸡肉炖土豆等等——真的大家都好迷土豆。
有一天我决定挑战一下全中国的经典菜——番茄炒蛋。
后来我发现,简单如番茄炒蛋,我居然不知道怎么下手。
老妈在电话那头俨然变身权威,“鸡蛋本身带些咸味,少加些盐”,“番茄可以先用油炸一下香味更浓”,“一定要经常翻炒不然很容易焦的”。
我突然好想吃她做的饭菜,再也不觉得炒鸡蛋里加葱有多难以接受。
刚开始与J先生在一起的时候,两人约定周一到周五我负责做饭,周六日他来。当时准备硕士论文时间足够,所以经常变着法儿搞花样保持每顿饭起码两道菜的水准,并且两天保证不重样,手机里也装了不少家常美食类APP。
胡萝卜西葫芦炒虾仁,可乐鸡翅,清蒸扁鱼,葱爆羊肉……
J先生的双下巴越来越明显了。
直到后来我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在他少有的几次下厨后,没有进行狂轰乱炸的赞美,这造成他做饭的积极性大幅下降,再加上他工作的原因基本上没有额外的精力与时间,做饭这一重任已经彻底黏在我身上了。
慢慢地,我会买一些常见的蔬菜香肠肉类进行搭配,更加注重烧菜的工艺——对于工科妹子这点还是比较有优势的。
因为每天去研究新菜式实在是不太现实,毕竟吃饭这个事情,每隔几个小时就得进行一次。
也是这时突然发现,自己做的菜,与老妈做的越来越像了。仿佛是她在北京开的一家分店。
做法,味道,火候,我现在琢磨出的一切,其实她都已经做过无数遍了。在厨房的时候,我活脱脱就是一个她的2.0版本。
我终究,还是变成了你的样子。
绕了这么一大圈,我又回来了。
原来你潜移默化给我的,是这样带着烟火味的幸福。
原来那些年,我根本不懂什么是自己真正爱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