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31项研究:习得性抑郁 2017-03-14
看到这节标题时,我的第一反应便是那些对生活无法控制而陷入绝望、无助的人,脑子里飘现出一个人的身影:有洁癖、对生活有极强的控制欲,家里所有的人都要听她的安排,否则便会歇斯底里,因为夫妻关系极为恶劣,但是又一直未离婚,到年老时陷入重度抑郁状态,这是我身边一个真实的案例。我想和她一起生活的家人,也一直饱受她歇斯底里的折磨。
不管在人际关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行为指向我们期待的结果,这些都与能力和控制力有关,如果不管我们如何努力,生活、工作、人际关系均不受我们的任何影响,我好像是漂浮在我的生活之外的人,无力改变生活的现在、工作效率、人际关系的满意度,长时间便会失去对他们的控制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人际关系中如果太依赖一个人,而在你和他的关系出现裂痕时,又无力去修复和结束它,那么你便只能无奈的处于这种关系中并忍受煎熬。
这让我想起了我身边很多离婚的案例,虽然我一直不喜欢做离婚案件,但是从我开始接触心理学之后便开始慢慢接受这类案件,可是当我每次学习心理学时,联想最多的也是离婚案件,因为离婚案件是单纯因为人际关系相处不协调而衍生很多其他问题的案件,一些有心理问题或人格缺陷的人,无法处理这种亲密关系,因此婚姻家庭关系也会非常糟糕,离婚率更高。
很多离婚案件中,女方系家庭主妇,为家庭兢兢业业的辛苦付出,但没有经济来源,依附于男方而生活。经济不独立,则很难人格独立,夫妻相处模式便成了讨好式,女方为了获得钱的支配权,只能百般讨好男方以求生存,这个时候双方在心理上已经不平等,一方是高高在上的衣食父母,而另一方像是一个保姆或生活的乞讨者,这个时候男方出轨的概率很高,不管是基于前一个章节中提到的“男性因为步入中老年期而开始退行的防御机制”,还是真的遇上真爱,但是都与女方无关了。而女方因为长期以来在生活上太依赖男方,没有经济来源,多年没有工作与社会脱节,对于重新开始工作的恐慌,无法接受男方的出轨情况,内心不断的自我攻击,自我怀疑,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对于家庭的意义,因此不断的折腾希望能够获得认同感,博得同情。如果被折腾的对象是男方,男方无法忍受的情况下会选择离婚,而如果折腾的对象是孩子,这孩子成为了最无辜的那一个,孩子在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活观、价值观、世界观之前,便开始被母亲强制灌输极端的有关控制欲的概念,或者极端的悲观的世界观,无论哪一种对孩子都是一种摧残。因为女方将这种状态传递给了孩子,孩子会从母亲的生活状态看到对生活的无法控制,会加强孩子日后的控制欲,或者反向加强对生活的无助感,放弃自我能力的提升,一辈子平平淡淡。无论孩子变的控制欲极强还是对生活漠然,变现在的那个你,或那个反向的你,这都不是你期望的样子,女方的这种失去控制的感觉会更为强烈,生活就这样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直至出现新的转机。
如果一旦发现自己不再有使生活发生改变的能力和控制力,会感到无助无望,并且放弃一切尝试,换句话说,你将变得抑郁。一个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遇多次失败后,他将停止这种尝试,如果这种情形过于频繁,这个人就会把控制缺失的知觉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甚至泛化到自己能控制的情况,觉得自己是“命运的棋子”,长此以往便开始步入“习得性抑郁”的行列了。行为泛化以后,对生活的干扰很强,有些人甚至会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失去自知能力,这样的案例我身边也有,每天只能念叨着男方的名字,感觉不到饿、冷,不知道吃饭睡觉,下雪不知道加衣服,就像一具行走的机器,嘴里重复相同的指令,无知无觉。看着让人心疼、心寒。
人在面临爱人离世、父母的粗暴、失业或严重疾病时,会容易产生抑郁,而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因为丧失对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或控制能力,也容易患“习得性抑郁”。这也是近年来老年人心理问题频发的原因,社会和政府在为老年人提供物质上的支持时,应当适当考虑他们的精神需求,被需要的感觉,这有的时候比物质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