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 年 7 月 22 日,湖南平江天岳书院的操场上,数百名士兵颈系红布带,在彭德怀的带领下庄严宣誓。
这场震动全国的平江起义,不仅是土地革命时期的重要里程碑,更点燃了湘鄂赣边区的革命烈火,为中国革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一、起义缘起:白色恐怖下的绝地反击
平江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山峦叠嶂,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大革命时期,这里曾是湖南农民运动的中心,农会组织蓬勃发展,全县党员一度增至 7000 人。
然而,1927 年 “马日事变” 后,国民党反动派向革命群众举起屠刀。
平江 “清乡” 司令阎仲儒在三个月内屠杀千余名革命者,辜家洞 3700 余人被灭绝,连云山一带血流成河。
面对血腥镇压,平江党组织并未屈服。
1927 年 8 月,夏明翰、李六如受命来到平江,领导工农武装展开反抗。
从 “三月扑城” 的 20 万农军攻打县城,到各地此起彼伏的暴动,平江人民的革命热情从未熄灭。
但国民党当局调派王东原等三个师 “清剿”,使平江陷入更深的白色恐怖。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场由中共策划、国民党军队内部发动的兵变悄然酝酿。
起义导火索:
1928年7月,中共南华安特委遭破坏,黄公略的党员身份暴露。彭德怀截获密电后,紧急召开党组织会议,决定以“闹饷”为名提前起义。
二、血色黎明:起义的雷霆一击
1928 年,国民党独立第五师奉命调往平江 “剿共”。
师长周磐万万没想到,麾下第一团团长彭德怀早已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彭德怀利用周磐扩张势力的野心,以 “培养军事人才” 为名创办随营学校,暗中安插黄公略、贺国中等共产党员担任要职,逐步掌控了部队的核心力量。
1928 年 7 月 17 日,中共湘鄂赣边特委书记滕代远抵达平江,与彭德怀会面,着手筹备起义。
两天后,彭德怀截获密电,得知南华安特委遭国民党破坏,黄公略等党员身份暴露,反动派正计划逮捕他们。
危急时刻,彭德怀与滕代远紧急召开会议,决定以士兵 “闹饷” 为契机,提前于 7 月 22 日发动起义。
1928年7月22日,平江城的命运在这一天被改写。
上午11时:彭德怀在天岳书院广场集结全团,痛陈国民党暴行,800名士兵颈系红带,高呼“为工农而战!”。
下午1时:趁守军午睡,起义部队突袭县城。李灿率一营直捣县政府、警察局,活捉县长刘作柱;黄纯一率三营攻占师部,缴获枪支千余、子弹百万发,解救600余名被囚群众。 黄公略、贺国中分别率部响应,平江县委领导的游击队和农民武装也进城会师。
7月24日:起义部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为党代表,并成立平江县苏维埃政府,颁布《土地分配法》,宣布“耕者有其田”。
这支新生的革命武装,成为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又一支重要力量。
惊险插曲:
黄公略率三团三营在嘉义提前起义,但第九连连长贺仲斌叛变,导致该营大部溃散。彭德怀闻讯后叹道:“革命路上,总有荆棘!”。
三、转战湘赣:从挫折到燎原
平江起义的枪声震惊了国民党当局,湖南军阀迅速调集六个团围攻平江。
8 月 1 日,红五军主动撤离县城,转战湘鄂赣边区,开辟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同年 12 月,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主力抵达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壮大了革命根据地的力量。
平江起义的战略影响:
军事格局:红五军与红四军形成掎角之势,牵制国民党兵力,为赣南、闽西苏区开辟创造条件。
土地革命:平江率先开展土地分配,农民分得土地后自发支援红军,形成“军民一体”的根据地模式。
国际震动:共产国际开始重视中国农村革命经验,莫斯科东方大学将平江起义列为教学案例。
平江起义的意义远超军事胜利本身。
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低潮时期,成功在国民党军队中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兵变,证明了党对武装力量的领导力。
起义创建的红五军,后来发展为红三军团,成为中央红军的主力之一,在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
此外,起义鼓舞了湘鄂赣边区的工农群众,为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有力策应了井冈山的斗争。
结语: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
平江起义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彭德怀 “举旗起义为革命,就是剩下一人也要干到底” 的誓言,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起义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诠释了 “为工农服务” 的宗旨。
据统计,平江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达 2.1 万余人,占湖南省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一,他们用生命践行了对革命的忠诚。
今日平江起义纪念馆内,彭德怀铜像巍然矗立,锈迹斑斑的梭镖与泛黄的《土地法》手稿,无声诉说着当年的惊雷。
这场起义告诉我们:真正的革命力量,不在武器的优劣,而在人心的向背。
“我们打胜仗,靠的是明白为工农打仗的道理!”——彭德怀的呐喊,穿越百年,依然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