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读了伍绮诗的《无声告白》。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这是一本让人在浮躁的生活中平静下来的书。
这两天心情特别浮躁,什么书都看不下去。但是这本书开篇第一句“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就吸引了我,慢慢看下去发现这本书想说的并不是死亡,而是这个看似幸福的家庭背后每个人的压抑与矛盾。
玛丽琳很压抑。玛丽琳是一个很天赋的的女子,她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医生。可是因为爱情,因为家庭,她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她开始以为她的梦想只是暂时搁浅,过不了多久她还是可以重返校园。但是家庭的压力远远超过了她的想象,她无法抽身。她一方面想实现自己的梦想,一方面又想照顾好家庭,所以她很压抑。当她母亲去世后,她回想母亲的一生,对自己说,你不想要这样的生活,你的生活不止如此。她发誓:“我绝不能活得像她那样”。所以她试着去抗争,希望能重拾梦想。
于是她“离家出走”,希望能完成之前未完成的学业,这样她就有机会成为医生。她在备考的过程中尽管很想念她的孩子和丈夫,她还是忍住了。就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她发现他怀孕了。梦想破碎,疲惫的回到家中。她还是一个家庭主妇。
詹姆斯同样很压抑。詹姆斯是一名中国人,生活在美国,他经常被歧视,因为在70年代美国的种族问题尤为严重,在一个满是白人的贵族学校上学。从小就与周围人与众不同,所以他经常被其他同学嘲笑。慢慢的他越来越自卑,他希望自己自己能拥有很多朋友,能够融入周围环境,不再承受异样的眼光。
内斯是家中的长子,他也很压抑。他的父亲希望他能很出众,拥有很多朋友,不再受到歧视。书中有一段淋漓尽致的写出了他在学校受到的歧视。
当内斯因为“太瘦”而不能参加橄榄球队,“太矮”不能打篮球,“太笨”不能打棒球,只能够靠读书、研究地图、玩望远镜来交朋友的时候,詹姆斯就会想起那天下午在游泳池发生的事(内斯在泳池游泳被人戏弄)。这是儿子第一次失望,也是他的父亲之梦遭受的第一次和最痛苦的一次打击。
詹姆斯觉得儿子会走他的老路,所以对儿子心灰意冷。同时不支持儿子想成为宇航员的梦想,甚至嘲笑他。所以内斯在家里是受到忽视的一个人,他只有默默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而整个家庭最压抑的莫过于莉迪亚,她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白色泡沫。
她为了实现父母的梦想,努力让父母都满意。她活的看似很快乐,实则最累。母亲希望她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医生,不停的逼迫她去学习,给她买了听诊器,不断的参加比赛,而且每次的生日礼物都是枯燥的书。父亲则希望她不会被当成异类,能够融入人群拥有很多朋友。于是她营造了一种假像,假装自己拥有很多朋友。她承担这些期望的背后,是对父母实实在在的爱,是她对父母的无声告白。可是她真正想做什么呢?我们都不知道。
汉娜是家中最小的,年仅7岁。父母经常忽视她,虽然她小,实则看的最清楚。她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与爱,渴望证明自己。
整个家庭压抑的根源是父母求而不得的期望,她们因为生活,很多想要的东西都无法实现,所以只有将自己想要的生活告诉下一代,希望子女能帮助他们实现愿望。
可应该责怪他们吗?不,他们也是生活重压下的可怜人儿啊。詹姆斯的痛苦是种族歧视造成的,而玛丽琳的痛苦则是因为工作和生活无法两全的无奈与心酸。
书中莉迪亚是主动承担父母的期望的,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被迫承担父母的期望。
比如最近热门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中,里面的爸爸在发现女儿们的天赋之,后就逼迫两个女儿学习摔跤,尽管她们不愿意,她们反抗。但他们还是被逼承担父亲的梦想,她们是不自由的。
再说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很多父母会干涉子女的选择,会逼迫子女必须选择某某专业,子女因此不能选择自己想学的专业。
但是我们终其一生,都是为自己而活啊,最终为我们的选择负责任的是我们自己。
我们的人生都只有一次,凭什么要为他人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