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目标:用42天成功瘦身5斤;2016年我要提高自己的英语;我要每天坚持跑步;这周我要把这本书看完;我每天要在简书上写1000字……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但真正设定目标最后又实现目标的人少之又少(至少我身边的朋友都只是说说而已)。
为什么会这样呢?
事实是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强迫自己做这些事情,所以我们总是在寻找停下来的理由,一旦在目标上有所进步,我们就会获得巨大的满足感,然后就把目标抛在一边,不闻不问了。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容易让我们放松或迷失,继而离成功越来越远。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比如要学英语口语,你下定决心这次要好好学,然后花很多时间在网络上找资料,看有什么合适的教材,终于让你给找到了一本《英语发音13秘诀》,你在亚马逊上下单,第二天书就送到了,你激动地撕开包裹,把书捧在手心,心潮澎湃,摸着书的封面,心说,我的口语提升之路已经跨出最关键的一步,真佩服自己的执行力。然后呢?然后你就带着马上要变得口语流利的满足感,快快乐乐打游戏或者看剧去了。但实际上,通过口语教材提升自己的口语能力才是你的真正目标啊,这条路你连一步都还没走呢!
我们通常相信自己的本能,在我们每一次做一件本能认为“好”的事情时,内心会产生满足感,你会获得一枚“免死金牌”,而它会诱使我们背离本来的目标。
你持续一周坚持下班后到健身房锻炼肌肉,忍受着酸痛,一周后你发现胸肌略微成型了,腹部也有轮廓了,手臂更粗壮了,于是心情愉悦。恭喜你获得“免死金牌”一枚!然后你会约上三五好友聚餐,餐桌上还不忘秀一秀上周的健身成果,而把健身这个原本的目标抛诸千里之外,大鱼大肉来者不拒,而且不带负罪感,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
人们总觉得进步是好的,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一次小的进步,都使我们离目标更近一步,是令人高兴的。但心理学家知道,我们总是把进步当成放松的借口。
在一项研究中[1],心理学家告诉成功的节食者他们已经减了多少体重,然后,他们向节食成功者提供庆祝的礼物,一个苹果或一块巧克力。85%得到鼓励的节食者选择了巧克力,而不是苹果。而那些没有被研究人员提醒已经获得了进步的节食者,只有58%的人选择巧克力。另一个研究发现,如果学生觉得自己已经为复习考试花了很多时间,自我感觉相当良好,他们就更可能花整晚时间和朋友比赛。
《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把大脑做出判断与决策的系统分作系统1和系统2[2],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两个系统的冲突。系统2是自己的长远利益,比如减肥。系统1则想及时行乐,比如吃巧克力。我们取得的进步会把原来放在长远目标上的注意力移动到取得的进步上面,暂时让我们产生满足感,此时系统2会把任务移交给系统1.而系统1会将原本较难的问题简单化处理,于是我们对事情的进展盲目乐观,造成失控。
在实际生活中,这就意味着进步一小步则倒退一大步。你想存一笔钱作为旅行基金,但这同时会释放你的购物欲。想起小时候吃瓜子,我喜欢用手把瓜子壳剥去,将瓜子仁搁在一旁,等到一大堆瓜子仁时再慢慢品尝,可事实是,往往刚剥完没多少,我就全把它们扔进嘴里了。
没有那件事情是水到渠成的,你会发现始终如一的保持某种状态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至少要一直耗费精力。系统2负责人们的自我控制,同时监督着系统1,有意识的专注在目标上,记住我们为什么要拒绝诱惑,可以是系统2常常处于运行状态,从而避免系统1胡作非为。如此,进步会让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
[1]凯利·麦格尼格尔的《自控力》第四章,P94。写这篇文章也是因为在读这本书时,觉得实际生活中的很多事就如书中所写。
[2]丹尼尔《思考,快与慢》,第一章